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持人语

时间:2024-05-21

在“80后”这一代作家中,有不少作者是同时从事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本期想要推出的作家刘汀便是如此。刘汀198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如今在从事学术书籍出版的同时,也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于2001年开始创作,先后在《十月》《钟山》《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蒙古刀》《麦斯威尔和雀巢》《南方》《回家过年》《秋收记》《换灵记》等小说,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浮的年华》(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先后获99杯“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39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亚军等奖项。另外,刘汀还从事散文、书评及文化评论的写作,近年来围绕着阿乙、余华等人的作品而展开的批评亦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

为了对刘汀的小说写作进行相对全面地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张柠教授和青年批评家岳雯来作评。

岳雯的《之后——读刘汀的〈倾听记〉》一文,主要以刘汀的本期作品为中心来讨论小说与新闻事件的差异。在她看来,“倘若说新闻描绘的是事件发生之时,譬如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样子,譬如烟花盛开的那一瞬间,那么,文学则追问的是‘之后’。‘之后’是围观的人群已经散场,‘之后’是一段长长的沉默,‘之后’是不可说也不能说,那么,只有‘倾听’。”刘汀的《倾听记》所处理的,正是这之后的事情:“《倾听记》的发生与社会上另外一件牵动社会神经的事情有关,即拆迁。曾几何时,‘最牛钉子户’的报道甚嚣尘上,人们纷纷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被强拆的底层民众,谴责开发商和当权者利欲熏心。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就是一部以‘暴力拆迁’和‘抗拆迁’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刘汀关注的则是,抗拆迁之后,人是怎样地活着。”

张柠的《小说之道和刘汀的创作》一文,主要以青春写作和市场写作作为理解刘汀创作的参照系。张柠在文章中认为,刘汀的写作“刘汀应该属于‘80后’那一代作家里的‘实力派’。但他并没有去赶那个‘青春写作’的潮流和时髦,而是沿着一条循序渐进、扎实而专业的写作训练道路走过来的”。尤其是在新近的写作中,刘汀不满足于讲述俗套的校园故事与青春故事,“他开始成为一个敢于写任何事物、任何题材的人了。他能写熟悉的人和事,也能写陌生的人和事。他能写生活经验,也能写幻想经验。在日趋精巧的艺术结构中,装下了那么多事物:当代的、古代的、城市的、乡村的、现实的、幻想的;拆迁故事、流浪汉、失业者;满街乱窜的狗仔队员,写字楼的白领,国际文化骗子;被拐卖的农妇形象,乡村的母亲形象,蒙冤者形象。这些小说的写法不拘一格,有现实主义写法,也有现代主义写法,有卡夫卡风格,也有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风格……在刘汀这些五花八门的题材,各种写法的尝试,日趋精细的技术操练背后,有着一种非常珍贵的统一性,那就是,他一直在力求将自己的‘文学情怀’与‘人文情怀’交融在一起。他将大部分笔墨,给予了底层生活。他正在使自己的写作,从写‘自我’向写‘他人’和写‘世界’转变的道路上健步前行。”

岳雯和张柠的文章都既是关于刘汀小说的评论,也是对“小说之道”的探询。在这个新闻与小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严肃写作也越来越受到挑战的年代,他们所指证的这些文学精神,也值得其他作家和读者重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