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09年《理论与创作》总目录

时间:2024-05-21

本刊特稿

诗的激情在抗震救灾中奔涌燃烧——谈抗震救灾诗和自创诗歌的感受/谭仲池(3.4)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激进与保守——重评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辩/罗成琰(3.9)

五四与传统:我们“成功”地“断裂”了吗?——兼与陈平原教授的论点进行商榷/宋剑华(3.15)

五四:文化的断裂还是生长?——五四新文化运动价值二人谈/李 怡 毛 迅(3.19)

新中国文艺六十年回顾

共和国叙事理论发展六十年/赵炎秋(4.4)

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走向/杨向荣 傅海勤(4.8)

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发展流变及现状分析/宛煜(4.13)

理论主页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反思/吴珍(1.19)

“物之恶”批判——尤奈斯库与鲍德里亚对读/张 聪(1.22)

“现代“”后现代”之间无他物?——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的遭遇为例/秦剑蓝(1.26)

罗兰·巴特与互文:以“纹”为本/周红兵(2.17)

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方法”/何博超(2.22)

论文化研究的“物质性”特征/王昌凤(2.26)

山寨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剖析——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杨向荣 傅海勤(3.25)

女性主义的当代分歧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展开方式/孙桂荣(3.30)

文化转向中“形式与内容失去挑衅性”质疑/王伟(3.36)

论文本诠释过程中主体性的安顿/兰师文(4.36)

论诗性语言的“隐喻性”特征/雷珍容(4.40)

作为现代神话的学术理性:略论理性与神话的交点/徐翔(5.19)

从故事到文学的转化策略/晓苏(5.25)

媒介化时代的超现实文学镜像/刘茂华(6.4)

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推动/熊元义(6.11)

“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和悖反性/田承良(6.14)

文学理论观念焉能如此僵化/廖述务(6.19)

新锐之思

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湖南电视现象”/刘起林(1.4)

电视纪实艺术独树一帜的创新——我看剧情纪录片《故事湖南》/胡光凡(1.8)

后“超女”时代湖南电视现象的传播学分析/刘中望谷立平(1.9)

湖南地域文化与都市狂欢诉求的有机融合——以湖南电视娱乐节目为中心/李广琼(1.13)

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激变/季水河(2.4)

传媒对文学批评的介入及其问题/欧阳文风王静(2.7)

传媒时代:受众批评的兴起和文学批评的泛化/周兴杰(2.10)

传媒文学批评的功能探析/陈国雄(2.14)

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遮蔽性——对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一种批判/刘茂华(3.39)

从实践到方法论:中西诗学思维方式的会通——以王国维、杨义的研究为例/周秋良(3.46)

中西文论会通审思/程勇(3.49)

抗战题材影视剧“话题”作品的审美偏失/刘起林(4.19)

逼近真实与疏离真实——论新世纪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悖反特征/刘海波(4.23)

略论当前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叙事维度的转变/黄稼辉(4.27)

错位的视角与变调的启蒙——论《南京!南京!》的历史叙事/颜浩(4.31)

文学的精神性:现有理论建构的危机/张文初(5.4)

文学精神性的世俗维度/李胜清马敏(5.8)

西方诗学对文学精神的建构与解构/莫运平(5.11)

提振文学精神和灵魂的尊严/崔志远(5.14)

批评视界

30年文艺30个关键词/朱辉军(1.29)

在疼痛中苏醒和超越——深圳打工文学初探/彭学明(1.33)

市井意识与小市民的生存哲学——试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精神特征/肖佩华(1.37)

20世纪前80年中国新诗的生态诗学主题/田皓(1.41)

论“70代批评”文学生理“先天性”的不足/刘长华(1.47)

1978年到1989年长篇小说文体流变/王春林(2.28)

被压抑和误解的想象力:论当代玄幻小说——兼与陶东风先生商榷/张群 汤振纲(2.34)

大众趣味投射的历史镜像——世纪之交历史小说的价值偏颇/邵明(2.38)

“打工文学”主题谱系初探/周航(2.43)

城市·消费·文学·欲望——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杜云南(2.48)

十七年文学研究中的文本解读问题——兼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的必要性/吕东亮(2.51)

新世纪之交的生存叙事视角的意义/郑明娥(3.59)

小说叙事的影视化美学倾向/汪登存(3.64)

人物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变奏/周淼龙(3.66)

“无根”——论知青作家的文化心理/马玲丽(3.70)

后革命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诗歌——或曰30年来诗歌发展的一种解读/张立群(4.43)

侦探小说翻译文本的“新奇”趣味及其本土消费意义/陈立群(4.48)

寻根的延续与超越——论寻根思潮下的文化散文/吴 楠 梁振华(5.28)

湖南乡土小说六十年/邓立平(5.33)

狂欢化叙事:新世纪小说的美学走向/王玉(6.23)

魔幻与荒诞的误区——对新时期几位成名作家艺术突围的思考/张卫中(6.27)

论先锋与先锋艺术/张小平(6.33)

马克思“利益群体理论”与中国大众美术的发展/廖少华(6.38)

《土地》评论小辑

农民兄弟当代命运的吟咏——读谭仲池的长篇新作《土地》/何镇邦(3.51)

对弱者的诗意肯定——读谭仲池的长篇小说《土地》/龙长吟(3.54)

男性成长叙事的新视野——评谭仲池长篇小说《土地》/北 乔(3.56)

作家作品研究

历史史诗与风情画卷——读长篇小说《天下一碗》/何镇邦(1.51)

性情其人真诚其文——读刘克邦《金秋的礼物》/龚政文(1.55)

世纪之交的回响——阎连科乡土小说论/罗先海 谭伟平(1.56)

被背叛的叙事——论张承志的小说创作/黄 玲(1.62)

一块蓝手绢也是意义重大的——梁小斌诗歌论/陈 亮(1.67)

流散族裔无根的乡愁——读菲律宾诗人月曲了的诗/李夫生(1.71)

海外华人女性视阈的文学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刘 艳(1.73)

乡村“写意”:韵味的延留及残损——《山南水北》阅读笔记/廖述务(1.77)

《马桥词典》与《暗示》文体论/侯桂新王畅(1.83)

从《角色无界》看当代女性的被困与突围/张艳梅(1.89)

浅析池莉作品中八十年代青年形象——以《水与火的缠绵》为例/梅 雪(1.94)

醇厚幽默的小城故事——读刘春来长篇新作《办事处》/刘中顼(1.97)

《银行档案》的语言魅力/刘宝田(1.100)

在透明的快乐中诗意地行走——梁力《欧形散记》/聂 茂 赵小乔(1.102)

侣伦:香港底层书写的典范——重评长篇小说《穷巷》/古远清(2.58)

当代成长写作中的深潜诗意和忧伤——论韩东的长篇新作《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刘继业(2.62)

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余晓栋(2.67)

“浙江精神”观照下的余华的先锋之路/黄健(2.71)

撒旦的诗篇——评盛可以长篇小说《道德颂》/董外平 杨经建(2.76)

巧喻善璧骨峻风清——浅析《元曲之旅》的比喻艺术/张国鹄(2.80)

生命中不能忽视之孤独——《边城》《九月寓言》的另一种思考/邓 磊 封旭明(2.83)

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审美价值及当代意义/月满西楼(2.87)

独标一帜的山水清音——论匡国泰诗歌的美学价值/张建安(2.89)

生活的沉重与介入的无效——论龚军辉的《尾巴》/龙永干(2.93)

政治文化与文学叙事的暧昧历史——重读王蒙文革前的小说/夏义生(3.74)

论北村小说的话语游戏/张小平于京一(3.79)

抚触生活的伤与痛——谈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的美学向度/洪 艳(3.83)

冰雪点燃的精神火炬——读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只有人民》/傅异星(3.87)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时代感与地域性/胡良桂(4.52)

铁凝故园小说的民间想象与家族叙事/周雪花(4.59)

从《秦腔》到《高兴》看贾平凹的焦虑意识/马振宏(4.63)

描写、叙述与故事——青年作家龙一、武歆和秦岭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闫立飞(4.67)

对抗与妥协存在与超越——评苏童长篇小说《河岸》/苏 勇(4.71)

论阎连科小说的道家意蕴/刘保亮(4.75)

浅析《藏獒》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刘邦奎(4.78)

弘扬时代旋律描摹潇湘热土——从《脚手架》看刘翼平的文学情结/杨金砖 夏 昕(4.82)

用慧眼灵心解读人生——评陈砚发的随笔创作/余三定(4.85)

历史叙事的形而上学:冯伟林的《书生报国》/许道军(4.86)

乡村那沉重的肉身和舞蹈的灵魂——评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来》/刘绪义(4.88)

恐惧:抹不去的生命伤痕/刘艳琳(4.91)

熔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为一炉——周立波的短篇小说创作/段崇轩(5.38)

寓政治风云于民俗风情的当代探索者/王竹良(5.44)

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政治化——浩然评价的两难/高旭国(5.47)

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论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吴朝晖(5.51)

欲望的膨胀与爱情的迷失——论阎真的长篇新作《因为女人》/孙德喜(5.54)

落叶归根者的尴尬悲剧——对阎连科《我与父辈》中“四叔”形象的文化分析/李永涛(5.58)

二元对立中的命运寓言——莫言小说《金发婴儿》的结构主义解读/朱叶熔(5.62)

论《苍河白日梦》的叙事空间艺术/温德民(5.67)

残雪小说的迷宫意象——兼与博尔赫斯比较/岳凯华 肖 毅(5.71)

新儒生散文的精神密码——试评冯伟林的《书生报国》/蔡 俊(5.75)

深情熔铸钢铁魂——读贺晓彤长篇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谭桂林 马 媛(5.79)

繁华 繁复 繁丽——评刘爱平的长篇小说《繁华城》/刘川鄂 谈 骁(5.83)

为女人把脉——读邓芳的《藏品女人》/杨爱芹(5.88)

难度、考量与当下散文——从塞壬散文说起/李徽昭(5.91)

让心灵去旅行——读许唤杰散文《诗化的精灵》/刘智跃(5.94)

“经典”的生成与变动过程——论“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张立群 孙 佳(6.40)

柯岩的“人本”思想与文学追求/艾斐(6.46)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李游胡俊飞(6.50)

被遗忘的诗性——论《沧浪之水》的误读成因/刘朝勋(6.54)

“他者”视角下人性欲望的透视——解读王跃文新作《苍黄》/伍益中(6.57)

“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王雪伟(6.59)

理性、疯癫与文化视角——论张欣《对面是何人》的叙事张力结构/廖高会(6.64)

担当时代有大音——何建明报告文学印象/李美皆(6.68)

瑶族之子的文化想象与身份追寻——黄爱平诗歌读后/聂 茂(6.71)

认同性意志建构的东方想象——评汤松波诗集《东方星座》/左春和(6.74)

影视镜像

意识形态及其在影视剧中的言说方式/李茂民孟丽花(1.104)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移星(1.108)

张艺谋电影:回望与小结/钟友循(2.96)

国产战争片在“后冷战”时期的生存危机/陈林侠(2.101)

日常生活、身体和文化鸡尾酒——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李安影像叙事/齐钢(3.90)

样板戏电影:女性意识的缺失与变异/李江杰(3.96)

于无声处听惊雷——《租期》的叙事艺术兼及路学长的导演策略/李琴(3.100)

“疯狂”依然真实不再——对电影《疯狂的赛车》的批判性考察/王文斌(3.102)

张彻电影中的金庸群侠——透过人物分析看张彻执导金庸武侠作品得与失/罗珊(3.105)

《潜伏》的商业诉求与美学考量/骆志伟(4.94)

青春的伤痛:从女性叙事视角看当下电影中女性生存境况——以《青红》、《孔雀》、《红颜》为例/马藜(4.98)

超越现实的南柯梦——从电影《高兴》的四个关键词说起/张先飞(4.103)

“发现—提炼—升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三步曲/管艳(4.106)

回归主流与游戏狂欢:中国新生代电影的转型/杨晓林(5.96)

对人生永恒存在的诗化呈现——对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李宗刚(5.100)

为赋新意强做戏——略论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成败得失/潘慧(5.104)

男人做宾女人做主——浅谈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女性主义倾向/肖帅(5.107)

类型电影的观念、文化功能与审美的可辨别性/陈林侠(6.77)

主体的隐喻——精神分析视阈中的电影视觉意象/曾胜(6.83)

“老右派”的精神史——试论谢晋电影作品对右派知识分子的身份确认/张冀(6.88)

草根影像平民狂欢——对电影《高兴》的“山寨”解读/张体坤(6.93)

追寻心中的梦想——观电影《袁隆平》有感/刘克邦(6.96)

论电影《夜店》的喜剧风格/王素芳(6.99)

艺苑纵横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收获——评湖南省京剧团的新编现代戏《紫英》/赖力行姜瑜(1.112)

论书法中的“形”与“神”/金玉甫(1.115)

评方力钧的儿童题材作品/廖少华(1.118)

“情怀”与“境界”——湖南职业舞蹈创作的审美追求与艺术主张/陶景杜(2.107)

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唱法”的音乐人类学解读/王帅红(2.110)

摄影策展,谁的权利在展示?/孙宇龙(2.112)

设计造物的物性之实体性/王苑丞(2.114)

手艺·娱乐·文化消费/李莉(2.117)

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张奇(2.121)

戏之魂戏之韵——小议戏曲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胡安娜(3.107)

精神的穿透力与悬浮的意义场——评邹静之的话剧《操场》/徐健(3.113)

怀素狂草书《自叙帖》赏析/王宏(3.116)

戏曲创作现代观念三论/瑛子(4.109)

滩头年画图像的深层文化结构解读/孙婵(4.111)

声“形”并茂 相得益彰——谈声乐演唱的形体语言及其设计/林晓波(4.115)

新时期湖南舞蹈创作叙事/陶景杜林凤(5.111)

悲剧意识的建构与解构——话剧《立秋》审美批判/穆海亮(5.116)

黄庭坚书论简析/杨远征(5.120)

数与形的和谐——对分形图形艺术的一种解读/鲁 雯(5.123)

拉开走向心灵艺术的帷幕——我看祁剧《梦蝶》/胡安娜(6.102)

曾国藩书法与湖湘文化精神/邓艳林(6.104)

换个角度看世界——浅析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设计/杨 蓓(6.109)

浅谈系列服装设计的构成特点及构思方法/肖琼琼(6.112)

麓山文谭

心香一瓣寄亡灵——追思彭燕郊先生/陶 立(1.120)

楚文学的现代回声/任美衡(2.122)

娇嘶紫燕踏花行/叶梦(2.126)

父亲与《四言杂字》/黎池(2.127)

用心血去感受 用激情去书写——在《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谭桂林(3.118)

以超逸的情怀提升人们的心灵/朱辉军(3.121)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从湘籍女作家袁昌英两篇散文引发的议论/易允武(3.123)

呼唤真正的现实主义/张柱林(3.127)

骏马嘶风——读湖南蝈蝈《碎瓷划伤的河流》/李元洛(4.119)

杜宇声里忆立波——周公百诞祭/萧育轩(4.121)

彪炳千秋一豪雄——读《蒋翊武评传》/唐凤雄(4.125)

平民的呼吸,平民的传奇——从《金秋的礼物》读刘克邦/余 艳(5.125)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刘中望(5.127)

论苗族数纱技艺的有效抢救/龙海清(6.114)

朴实严谨,历久弥香——读朱平珍、余三定著《谭谈评传》有感/吕双伟(6.116)

实话实说:朱日复文艺评论的可贵品格/张先瑞(6.120)

心灵常在故乡——潘刚强乡土散文综评/李望生(6.123)

文坛快递

省会文艺界“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湖南文艺”座谈会纪要/陈善君孙婵(1.122)

网络公共空间的文学反思/欧阳友权欧阳文风(4.127)

同新中国一道走向辉煌的当代文学——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暨“中国当代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曾庆江(6.126)

艺术长廊

2009年第1期:封二,湖南文艺出版社;封三,石纲简介。

2009年第2期:封二,张青渠简介;封三,南湖藏书楼记/龙协涛文/高树槐书。

2009年第3期:封二,湖南省文艺家“高速贯三湘”采风创作活动掠影;封三,杨远征简介。

2009年第4期:封二,谭秉炎简介;封三,湖南省青年美术家作品选登(李凤龙/周华平/周玲子)。

2009年第5期:封二,张敏简介;封三,李逸峰书法篆刻作品选。

2009年第6期:封二,2009湖南省文学艺术论坛第10期举行:仲呈祥主讲《关于当前影视创作的思考》;封三,陈白一/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