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造火柴的“老男孩”

时间:2024-05-21

蒋平

你有多久没使用过火柴了?最后一次见到它是什么时候?

影视剧里,火柴大约是最常见的点火道具,点燃过大部分蜡烛、大部分香烟,以及精心设计的一场场大火。看起来,引燃的火柴梗要比点着的打火机更性感、更艺术,所以才会受到导演们的偏爱。很多人以为电影《英雄本色》里发哥嘴里叼着的是牙签,其实是一根火柴棒。

但艺术生命不等于现实生命。影视剧外,曾走进千家万户的火柴,正在迅速丧失领地。

1

当一个身在广东沿海的阿婆像往常一样划亮火柴点燃香烛时,贵州深山里的某个妇人或许正用火柴点着炉火准备做饭。相距1000多公里的两人,分别身处中国最富裕和最贫穷的地方,她们之间的唯一交集可能是一盒火柴。一名待在湖南常德的“卖火柴的老男孩”,不断将自己生产的火柴运往这两个地区。

老男孩叫凌显海,经营常德火柴厂已18年。1999年他接手这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制企业时,将其改名为南海火柴厂,但当地人更习惯以常德火柴厂称之。

白天,轰鸣的机器声传到百米之外,昭示着它仍在运转,但地处偏僻,很少有人来到这里。

从常德市区驱车前往鼎城区石板滩镇毛栗岗村,大约需要40分钟。七弯八拐,一处偏僻的路边,立着几幢破旧的红砖瓦房,生锈的铁门敞开着,没有招牌。

这里便是常德火柴厂所在地。摄影师李龙告诉《博客天下》,2017年3月28日,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还以为是间小作坊,老旧和原始的环境让他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由于招不到年轻人,常德火柴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是“老伙计”,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凌显海和妻子曾是广东高州火柴厂的工人,机修师贺晓钟是国营洪江火柴厂前车间主任,还有一些来自河南、江西等地。他们在以前工作的火柴厂没落后,汇集到了这里。

如今,它成了湖南省仅存的一家火柴厂。在这里,一根只需几秒钟便燃尽的火柴需要一两个小时来制作完成。

先是去树皮。工人握着长刀,两腿夹住被锯成一小段的圆木,像削甘蔗一样把树皮削掉。

接着将去过皮的圆木钉在圆桶形的机器上,机器旋转过程中,外侧的刀片将圆木削成一片片木皮。再将木皮摊平、码齐、一层一层叠起,放到传送带上,用铡刀将它切成“丝”,火柴梗便制成了。

然后把筛选出来的火柴梗整整齐齐插在机器上的孔里,随着传送带的运转,火柴头被涂上红红绿绿的由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等混合成的黏稠的药水。等把药水烘干,再进行装盒、封盒、刷磷片、包装、贴标签等一系列步骤,一盒火柴就诞生了。

常德火柴廠生产的火柴主要销往两类区域:一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在当地,祭祖、烧香、拜佛都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机,因“柴”与“财”谐音,图个吉利;二是较为贫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西部农村,那里物质贫乏,尚在使用火柴生火。

湖南本地反倒对火柴需求甚少。随着上世纪90年代气体打火机的出现,火柴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2

火柴在中国一度被称为“洋火”。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发明并出售了他生产的第一盒火柴。之后,这种比火镰要更加方便的取火器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清朝时,火柴曾被西方国家当作高档礼品进献给道光皇帝,受到权贵们的青睐。不久,火柴开始成为商品大量进入中国,“洋火”之名由此而生。

直到民国后,中国民族工业复兴,有了自己的火柴厂,“洋火”这一称谓才逐渐淡出人们记忆。

53岁的机修师贺晓钟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柴厂在中国最辉煌的时期,130家国营火柴厂养活了背后上万个家庭,成立于1984年的常德火柴场是其中之一。像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工人们可以在厂内享受学校、医院、商店一条龙服务,贺晓钟还享受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福利分房。贺晓钟以厂为家,工厂给他带来安定、尊严甚至荣耀。贺晓钟记得,当时他们干劲十足,工友们三班倒地忙碌,进货的车就停在厂里等候,火柴常一卖而空。

一切随着打火技术的进步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而结束,火柴市场低迷,火柴厂陆续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常德火柴厂也和这些无力转身的国营厂一样,消失在改革大潮中。凌显海接管常德火柴厂后,购买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一些火柴商标,并通过帮一些小品牌代工存活至今。

50岁的工人丁为红一边干活一边告诉李龙,希望火柴厂能一直办下去,如果厂子垮了,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

对于一些辗转而来、工作了很多年的老人来说,火柴厂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李龙试图抓住这些“火柴人”的面孔。让他感受很深的是,和其他一些怨言比较多的国有企业工人不同,常德火柴厂的工人们很乐观,喜欢跟他聊天、开玩笑,有时会主动拽着他说:“你给他拍一张,给我也拍一张。”

3

由于业务萎缩,常德火柴厂近年来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常德火柴厂最好的时光在2003年至2005年,最多时一年生产20万箱(一箱1000小盒),工人有两三百。现在,产量和销量不及10年前的三分之一,工人不到一百,合伙人也从原来的3人变为凌显海一人。

利润也很薄,凌显海告诉《博客天下》 “100包里35000根能赚5毛钱就不错了”。凌显海曾和儿子提起过自己的火柴厂,儿子告诉他:“这个厂你能搞多少年你就继续稿,反正我是不要。”

厂里的机器已经“老态龙钟”,最近一次更新机器还是在十多年前。不是凌显海不想,而是国内已经不再生产制作火柴的机器,即便是十多年前的这次更新,也是买的老国营厂的旧机器。

需求少、利润低、生产设备陈旧,是整个火柴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全国仅存的火柴厂不足10家。

凌显海想过改革和转型,他试图开发一些新产品,比如生日火柴、广告火柴等,还打算把火柴年会搞到常德来办,也有人建议他把火柴加工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切都抵不过行业式微。

凌显海自己还在坚持使用火柴。他站在昏暗的角落,手里划燃一根火柴,四周黢黑,只有火柴和他的脸是亮的。李龙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