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时间:2024-04-24

于方方

摘要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传承了上古民本思想并提出“重民”、“德政”、“富民”、“教民“等主张,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我们当今应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民本思想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56-02

一般认为,民本思想发端最早有籍可查的论述,可追溯至殷周之际。《尚书·吕刑》中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惟殷于民”。《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周人灭商后,周公总结的最重要的政治经验是敬德保民。这种敬德保民思想在春秋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重民胜于敬神几乎成了社会思潮的主流。《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的概念:“重我民,无尽杀”。《管仲·权修篇》有:“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用尽其民力。”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承并发展了上古的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孔子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重民”为其民本思想的前提。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社会动乱,各诸侯国互相攻打,就是各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结果往往是获得民心的取得了胜利,或者夺得了政权。孔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取信于民,所以他有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民的重视。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他指出,治理国家,对人民要讲信用。《论语·子路》载,叶公曾问政于孔子:“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就是指使叶公管辖范围内的人高兴和管辖范围外的人顺从。《论语·颜渊》载,其弟子子贡曾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粮食、军备、民心这三项中应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再问:如果从两项中再去掉一项,那么应保留什么呢?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管理国家,经营国家,重在获取民心,能够赢得民心,远方的人民就会自动赶来,国家随之就会强大。孔子认为得到人民的信任是立国之本,使人民从心眼里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二,以实施“德政”为其民本思想的保障。由于认识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提出统治者要行“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改良政治,关注民众的物质利益。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对于哪些已经犯罪的人,不应该立刻施以刑罚,应该认识到他们犯罪的原因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因此首先应该对他们进行道德的教化。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德治”思想,认为统治者如果能“为政以德”,实行“德治”,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所以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同时孔子要求统治者道德修养要高、要爱惜民众。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德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让统治者爱护民众、争取民心,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发展。

第三,以“富民”为其民本思想的经济基石。孔子继承了周公保民、惠民的思想,“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废除“苛政”,减轻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孔子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论语·先进》)载他的弟子冉求做季氏宰,替季氏聚敛,孔子很愤然,说:“这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敲着鼓攻击他罢!”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和不义与百姓穷苦之间的矛盾,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赋。

关于富民的主张,(《论语·子路》)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还认为,民富与君富也是紧密相连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是说只有民富,才能君富。因为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才可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四,以“有教无类”为其民本思想的基础。孔子首创私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口号。孔子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他尊重普通百姓的意识,提倡教化百姓,让百姓懂得礼仪道德。“性相近,习相远”,正说明人们生来有大体相近的习性,在他们中间进行德教和礼仪的教化,使他们相互影响。因而在对其弟子的教导中,孔子就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另外,孔子传授知识不以被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为转移,只要对知识有资质、兴趣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事实如此,孔子弟子当中就有许多贫贱之士,如颜回居陋巷,(《论语·雍也》),仲弓的父亲是贱者(《论语·雍也》),曾子耘瓜,其母亲织(《说苑·建本》)等,虽然他们出身贫贱,但他们都成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可见,孔子对于施教的对象,是完全平等的。

通过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分析,作者认为孔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合理的内核。对待孔子的民本思想,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批判的继承。孔子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孔子的“重民”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部分,汲取其精华有利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当今,民心向背,也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胜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启示我们,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下转第364页)(上接第356页)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是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强的后盾。

第二,孔子“德政”思想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全党全国上下正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是政治文化的和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达到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实现人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除了法律的规范之外,就是要求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的提高。

第三,孔子的“富民”主张有利于我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的经济基础,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欲攻破的一道难题,而农民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减轻农民生活问题。例如对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扶持家庭生活困难的子女入学,对有困难的人打官司实行法律援助,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又要确保这些政策措施执行、实施到位,使农民确实享受到国家政策、措施的好处。

第四,孔子所主张的教民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孔子关于“富民”之后要“教民”的思想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借鉴孔子这一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民族只有开创出新的文化、立起新的传统,才是民族文化的新生。我们现在提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不断奋进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融入这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丰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