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时间:2024-04-24

任 妍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探讨,更是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本人试就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社会“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76-01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其中对“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时曾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调——“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这一现实的前提出发的,但这里的现实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的人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现实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包含着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三者之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与他们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

(一)创造层面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要抛却私有和利己观念,要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为目的,只有这样的实践活动才会是创新性的,才会是有创造力的。

(二)社会层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依托于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这就又回归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了。

(三)需求层面的全面发展

最高层次的实现将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而如果人还停留在对最低层次的追求上,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现实的人”的讨论基础就是不存在的。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根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个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重要条件——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而难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一旦消灭私有制后,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

(三)有效途径——消灭旧式分工

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造成的。

(四)现实基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这里既讲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讲了社会物质生产并包括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等相对个人来说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五)关键环节——教育

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②正是教育使人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拥有新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因此,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六)必由之路——普遍交往

按照马恩的观点,人的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这里所说的交往,主要是指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可以说,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普遍交往。

四、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个一致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原始社会

马克思认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眼中的自然界是神秘的、至高无上的和不可战胜的,人们只能听任自然界摆布,从事一些基本的维持生存的实践活动,人们同它的关系与动物同它的关系无异。

(二)封建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了,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大部分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人们有着强烈的小农意识,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不发达,手工劳动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决定了劳动者必须是一个“全才”。

(三)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另一方面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和数量。当分工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时,全体社会成员就严重地片面起来了。

(四)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依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却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相比以前的社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人追求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要求更加强烈,现实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依然存在的分工和私人占有严重地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五)共产主义社会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求每一个个体,而是指在德智体要求基础上的人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体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