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吉利
2014年1月,洛林·马泽尔从休假地日本飞来北京。不为演出,独自一人观看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回程的路上,这个84岁的指挥家不小心摔倒在首都机场,被两个好心人送去医务室。他不得不在中国多逗留了两天,但养伤之余,仍不忘戴着脖套玩自拍,并将照片发到自己的Facebook页面。
这是马泽尔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内地。2014年7月13日凌晨,就在球迷们彻夜守候世界杯决赛的同时,一个令乐迷悲伤的消息从美国传来。因为肺炎并发症,马泽尔在美国弗吉尼亚离世,再没有机会完成自己许下的“95岁早早退休”的愿望。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人联想起大师今年4月以来的屡次缺席。他在最后一秒宣布无法执棒慕尼黑爱乐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节的重要演出,并在今年6月12日宣布提前卸任慕尼黑爱乐音乐总监一职。他同样缺席了5月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中国巡演,临时由迪图瓦救场。当时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腿伤”。而据为马泽尔提供了40余年医疗服务的保健医生称,“病情远比早先预想的更复杂”。
在此之前,马泽尔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指挥家,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80后”指挥家。2013年4月,73岁的穆蒂因病无法完成与慕尼黑爱乐的中国巡演,83岁的马泽尔临危受命。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泽尔一直闭目养神,引来台下记者关于大师是否睡着的猜测。完成中国4个城市的巡演之后,马泽尔又马不停蹄赶回北京,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音乐会,并录制了唱片。排练之前,马泽尔故作严肃地对乐团的成员们说:“请注意,我可能不会经常笑。”
在长达60年的演出生涯中,马泽尔精确的节奏感、对细节的完美控制经常能给乐团成员带来安全感。但他的聪明、自信和骄傲并非受到每一个人的欢迎。早在1979年,乐评人约翰·罗克韦尔就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他或许太聪明了……他看上去也是一个冷漠的处于防守状态的人,或许这种冷漠让他的作品裹上了一层冰。”
他在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经历,似乎印证了罗克韦尔的判断,也让他在古典乐圈一直拥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从1972年起,他在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担任了10年音乐总监。高调巡演、频繁录制唱片,让马泽尔在这10年中备受争议。随后,他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经理和艺术总监—这是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担当过的要职。按照自己的想法,马泽尔对歌剧院的演出规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维也纳文化部长对这种改变和马泽尔的演出人选提出异议时,马泽尔提出了辞职,并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谴责没有艺术背景的政府官员粗鲁干涉艺术。当时,他为期4年的任期刚刚度过一半。
1989年,指挥大师卡拉扬去世,在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继任人选中,马泽尔被认为很有希望,但乐团成员将选票投给了另一位指挥大师阿巴多。为此,马泽尔曾发誓永远不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他还特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自己待在匹兹堡交响乐团更开心。
在很多评论家看来,马泽尔的音乐中,似乎从未出现像阿巴多一样的光辉。但马泽尔用他丰富的知识、高能量的技巧征服了欧洲和美国的古典乐坛。很多关于马泽尔的人物传记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描述:“他有完美的音准和过目不忘的、惊人的照片式记忆力。”古典乐评人莱布雷希特曾经在文章中回忆:“我见过他在车里要求别人保持安静,在很短时间里就看完了《璐璐》的总谱,然后全凭记忆指挥了复杂无比的三幕歌剧。”2013年,在为穆蒂救场时,他就半开玩笑地对中方工作人员说,总谱在赶来的路上遗失了,只好背谱指挥了。经常背谱指挥,一直是马泽尔为人惊叹的特点之一。据传他在少年时代熟背了50部总谱,直到耄耋之年也没有忘记。
1960年,30岁的马泽尔以《马勒第二交响曲》叩响了伦敦古典乐坛的大门。同一年,他在久负盛名的德国拜罗伊特歌剧节上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成为在那块传奇舞台亮相的第一个美国人和最年轻的指挥。赞美和名声接踵而至。在那一年的采访中,这个年轻的指挥家回忆起自己的音乐生涯:5岁学小提琴,7岁学钢琴,紧随其后的是指挥课程。1938年,8岁的马泽尔与爱达荷州大学交响乐团合作了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12岁时,他以自己出众的听音能力让NBC交响乐团经验丰富的乐手们心服口服,并获得了“这个行业里最好的耳朵”的绰号。此番合作之后,这个受到托斯卡尼尼称赞的音乐神童在美国大受欢迎,以至于他的父母不得不出面限制他的指挥次数。
如果没有走上指挥道路,马泽尔也完全有可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16岁时,他进入匹兹堡大学。在那里他一口气修了语言学、数学、哲学三门同音乐毫不相关的专业。毕业后他在城市里的一个乐团拉了3年小提琴,白天演出,晚上去夜校学习经济、文学、法语和俄语。即便在今天,古典乐圈也没能出现第二个像马泽尔一样技艺傍身的传奇人物—他的小提琴水平足以在任意一个一线乐团获得职位,甚至曾一边拉小提琴一边指挥,同时还精通8种语言。
中国乐迷对马泽尔的亲近感,也许正始于他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那一句中文问候。1996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邀请马泽尔第9次指挥新年音乐会。在这一次音乐会上,马泽尔用十几种语言向世界各地观看电视转播的观众致以新年问候。出人意料地,他在最后加上发音圆熟的“新年好”。伴随着电视信号,这句祝福传到了中国。
1996年1月,马泽尔带着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舞台。在此之后的17年间,他是在中国演出次数最多的外国指挥大师。在中国,他几乎将他拿手的布鲁克纳、格什温、斯特拉文斯基指挥了个遍,甚至还在80岁之后,指挥了《茶花女》和《塞维利亚理发师》两部对体力要求极高的歌剧。
2013年,在回顾自己音乐生涯时,这位受到乐坛尊敬、爱戴,也经历过批评和攻击的耄耋老人不无欣慰地说:“我想我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带着任何遗憾活到老的人之一。”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