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文/李皖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52821028146/
一个公共虚拟偶像的诞生
这是写于十多年前的一篇旧稿,虽然其中所涉歌曲多已是陈年旧事,但此文有关论题及观点,在这个偶像的世界里,依然有效。
经常听人们议论王菲。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在议论王菲这个人,而是在议论一个产品,但大家似乎并无意识,依然津津有味地把这个产品的诸多品性,误当作王菲这个人本身。在关于王菲的诸多看法中,可以概括出这样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一种是:王菲是一个有非常个性的、不受约束的、追求独立的人物,她坚持做自己的音乐,而一直与只求娱乐的香港歌坛作着不妥协的斗争,通过一次更比一次激烈的改变,王菲对抗着唱片公司、流行市场和大众欣赏趣味,并在她创作的《浮躁》专辑中,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疑问:是王菲在改变吗?在一次次改变(表现为一张张风格不同的唱片)中,唱片公司在哪里?王菲的个人行为占了几成?王菲和王菲的唱片,两者之间能不能等同?若不能等同,王菲是王菲唱片的几分之几?
另一种说法是:王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审时度势的、善于模仿的歌手,她以拒绝的姿态—一种扮酷的手法,求新、求变、求时髦和新潮,没有人比王菲更懂得时尚的真谛,于是在1997年专辑《王菲》中,王菲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不说一百八十度至少也有九十度的大转弯,一改前张唱片《浮躁》的前卫和另类,变得大众口味起来。
关于这一点,也有个疑问:是王菲在审时度势吗?在一次次审时度势(表现为一张张风格不同的唱片)中,唱片公司在哪里?王菲的个人行为占了几成?王菲和王菲的唱片,两者之间能不能等同?若不能等同,王菲是王菲唱片的几分之几?
我在想:别把王菲想得太好,也别把她想得太坏,她没这个能力。她并非像歌迷认为的那样特立独行,也并非像批评者认为的那样,在引导什么潮流。
《十万个为什么》
《菲靡靡之音》
《浮躁》
《唱游》
谈论王菲时,我们必须先确立一个起点:王菲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媒制造物,一个公共虚拟影像,否则,我们的所有讨论都将与真实越来越远。
而对“王菲这个人”的种种歧见,反映了我们被信息污染和遮蔽的程度。其实王菲的角色非常单纯,她就是一个歌手,一个歌曲诠释者。这种单纯就像以前我们所熟悉的郭兰英或者李谷一,作为声音艺术家,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她的歌艺:她成功的演绎或者失败的演绎,为歌曲抹上光彩或者涂上灰迹。而其歌声品质如何,与歌手生活——尤其是其私人生活——无关。
歌曲诠释者王菲真正的开始应从1993年算起,这一年她推出了初现风格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此之前,王菲只是香港的二流歌星,虽然出了三张唱片,唱红了《容易受伤的女人》等所谓金曲,但她的声音没什么特色,歌曲本身也没什么特色。
在专辑《十万个为什么》里,王菲翻唱了特里·阿莫斯的一首歌,填上了中文词,叫做《冷战》。这是王菲独特行腔的开始,极富特色的鼻腔音运用,正是援引了阿莫斯原有的唱腔。香港一向有翻唱歌曲的传统,王菲也是在这个传统中行事,所不同的是,她翻唱的东西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东西,而是流行中稍稍有些异质的品类,与香港歌星一贯的大众情歌唱法相比,这是一次有新意的引进。
此后,王菲把她喜欢的欧美歌曲风格,陆续地带进她所唱的歌曲中。此时正是爱尔兰流行乐、独立制作唱片、后朋克低迷乐风在整个世界抬头、隆起时期,它们那种全新的行腔正为王菲所喜。在王菲接二连三的唱片中,看似不断变化,其实内里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选择她喜爱的欧美歌曲,从欣赏到仿效再到融汇的过程。
这中间影响最大的,一个是爱尔兰乐队“小红莓”的高腔唱法,一个是苏格兰乐队“双生鸟”的清冷美声。
“小红莓”那种空旷、高远的行腔,在1994年王菲的四张唱片里都有体现。那种尾部有一个戛然而止重音的拖腔,那种中国语言中所没有的发声部位——撑圆口腔卷起舌头的“啦”音,甚至原封不动地进入《流星》《挣脱》等多首歌曲中,成为王菲的招牌声音,并不断地在后来她所唱的歌曲,包括与那英和音的歌曲里一再地出现。
“双生鸟”的影响来得稍迟,也可能是相见恨晚。在王菲的歌艺阅历中,她或许自此找到了一种至高、至美、至为倾心的对象。1995年的《Di-Dar》,1996年的《浮躁》,使王菲完全沉浸在对“双生鸟”的欣赏里,她甚至找到了两个合作者——北京的窦唯和张亚东,用中国人的写作,中国人的编配,从歌喉到器乐复制出一个说中国话的“双生鸟”。那种行腔,那种叠句,西化的叹词衬词唱出的副歌,其传神程度,有时简直如伊丽莎白(“双生鸟”主唱)附体。
1998年下半年,王菲又带来《唱游》专辑,力图展示她多姿多彩的声腔处理手段,无论为另类欣赏者所诟病的“流行腔”,还是为另类捍卫者所揭露的“模仿腔”,都变得不那么泾渭分明了。但最神妙、最奇幻、最显悟性的行腔,依然来自于“双生鸟”的提示,这一点,只要听听唱片的开首三曲——《感情生活》《脸》和《色戒》的副歌部分,高明的听乐者自会找到线索。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王菲获得了她歌曲作者的身份。《Di-Dar》《唱游》的部分作品,《浮躁》几乎全部的作品,词曲部分不少都出自王菲自己手笔。王菲不会乐器,她的词曲是“脑子里有旋律我就把它唱出来,我会把它记下来”,这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可以比借助乐器更能传达出感情和心灵的波动,但也可能沦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那种假创作。不幸的是,多数时候王菲正是后者。比如“王菲词曲”的《堕落》,完全就是“双生鸟”《蓝铃响起》的某段曲子,旋律、结构、节奏、和声、声音表现都极其一致,骨子里实无一丝一毫原创性。
避开这些不讲,王菲的歌曲是感性、思绪、难以自表、苦闷难言的含混之物,透着现代青年琐碎的无聊和迷惘,她想像“双生鸟”那样创造出音乐的幻境,但是本身缺乏梦幻者的气质,她的歌词拒绝思想,又无法入境太深,总是太表面、太浅近、太具体。从个人气质上说,王菲是个外向型的歌手,她本身的性情很实在,这与她想表达的东西貌合神离。
《浮躁》一歌歌词统共只有22个字(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哪儿》《想象》甚至一句歌词也没有,就是几个语气词咿咿呀呀来来回回盘旋往复地哼哉唱哉,王菲的这些创作,显现了她不俗的、对歌曲、音乐超乎一般的审美力,它们的缺陷是内涵尚浅。
通而观之,到此时为止,作为歌曲诠释者的王菲,能够得以自立的声乐创造,只在极少数作品里尚存,比如《天空》里空明飘渺的声音,断断续续、若断还续的拖腔。大多数时候,她或者失于单纯模仿,或者只比平庸的港台女声略微高出一点。即使在她的盛期,翻唱邓丽君的《菲靡靡之音》(1 9 9 5),处理上也没多少新的东西,与邓丽君相比,二者只是嗓音音色上有些微差异。以歌艺的眼光观之,仅是及格而已。
1997年10月,王菲推出了《王菲》,这张被诸多评家认为是后退和复辟的作品,在歌艺上恰是王菲的大进步。其中,《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等歌曲,是最确凿的证据。这些歌乍一听去,像是孩童念儿歌一般无所用心,但细加辨别,又能听到毫不经意但是非常特别的吐字咬音。而她好似满不在乎中不动声色的伤感,更是拨云能见。
李宗盛说:王菲“放弃”了技巧。洞见!确实,这些歌曲不是技巧、难度、力量、锋芒的外露,而是用意和艺术感觉的体现。从这一点看,王菲的歌艺固然苏慧伦、陈慧琳等小辈们不可比,就是林忆莲、辛晓琪、陈淑桦这样精雕细琢的歌坛一流人物,也自是低之甚远。至此,王菲基本贯通前面精心修炼的拿来或自悟技巧,渐渐进入了歌唱中的化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