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水资源保护利用问题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4-04-24

郜荣娟

摘要水是万物的本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源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认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工程等措施依靠大家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保护,进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 黄河 生态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46-02

一、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并不多,低于全球陆面的降水平均值。其中消耗于蒸发的散发的降水占56%,约有44%的降水形成径流,全国大小河流有6000多条,河流总长度为43万多km。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中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总量较丰富,人均拥有量少。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也是如此,但按人均计算,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占有水资源量却很少,是水资源量低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中的第87位。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水资源量计算只有175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m3的三分之二左右。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大体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国淡水资源中,黑龙江、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及内陆诸河等北方七片占重要一部分,珠江流域、西南诸河、浙闽台诸河次之,长江流域最多。南方多数地区年降水量比较多,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大多数地方降水量次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最少。并且我国的水资源配置也很不平衡。加之年降水变化大,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加大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危机。

3.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大,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进展缓慢,达标排放率不高,所以我国的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少数水系支流和部分内陆河流外,水污染总体上呈加重趋势,城市河段中的水大部分已经不适宜作饮用水源;据调查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湖泊普遍受到总磷、总氮和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耗氧有机物污染问题严重。南方部分城市中有的因为水源污染而造成缺水。如1995—1996年淮河流域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数百万人饮水困难的事件。可见水污染进一步减少了可用水资源量。

4.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的利用系数很低,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只有大约50%,农业用水由于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利用率更低,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差距很大,经研究表明,黄河近年来的严重断流问题除了流域降水量偏少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沿黄河地区春灌用量大幅度增加,用水浪费所致。

5.地下水开采过量。

由于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温差小、提取易、费用低等特点,以及用水增加等原因,人们常会超量抽取地下水,以致抽取的水量远远大于它的自然补给量,造成地下含水层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恶果。但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层,使地下水层供水能力下降,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还要进一步加大开采量,从而使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破坏进一步加剧,最终引起严重的生态退化,如造成干旱,沙尘暴袭击等问题出现。

总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加之我国对水资源利用率过大,自然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随着近年来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未来几十年,西部人与水之争将会越来越尖锐。如果我们不加于治理将会危机到农产品的安全甚至人民的生命安全。

二、水资源破坏的原因

我国从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水资源是丰富的,如能妥善保护与利用,可以供应更多人更长时间使用。但由于消耗量不断的增长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和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影响

总的来看,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分布,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国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而华北和西北地处干早或半干旱气候区,其降雨和径流都很少,季节性缺水严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长期平均变化最大的区域,其变化幅度超过40%。美国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东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区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供水危机。自然我国也毫不例外在此行列之内。

(二)环保意识的缺乏

进入21世纪后,我们遇到了大的机遇,在国际和平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浪潮,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演进,加上人民观念的改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同时遇到了挑战,然而人民却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凡事有利有弊,人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环境意识的缺乏,忽视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着生命安全。不断的对现有资源的自私开发利用,并且对其进行着残忍的侵害,向其排放污染物,如工业废水排污,城市生活排污、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等。可想而知由于其环保意识的缺乏,现有的所作所为必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对水利、生产及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实现经济、环境的恶循环发展。

(三)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

综合而论我国现有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并不健全,而且十分匮乏。人民本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思维落后,急功近利下以最大最快的方式追求着近期利益,然而由于惩罚措施的缺乏,人民即使造成了资源的破坏也并不代表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使其环境质量下降,增值能力得到破坏。所以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危害环境者实施经济、行政、民事等处罚,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三、水资源保护利用的防治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环境下,我国由于工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使水资源变的尤为重要,但许多老板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便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恰恰相反这样会对其今后的生产乃至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减少不利因素,提高产品的质量,重视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合理利用,更加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取得较好的成果,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在现有的情况和基础上,我们应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促使人们提高对水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观念。要高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口号,养成节约用水和不浪费一滴水资源的美德。

作为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及文艺演出,从而可以有利于其加深理论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加强锻炼,增强我们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促进公众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文明消费,最终实现有环保宣传管理保机构、有环保意识、有环保氛围,而无噪声污染、无废气及油烟污染、无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三有、三无的局面。

(三)振兴地区经济,增加环境与发展的投入和援助

据调查水土流失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贫困和经济基础薄弱,而其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群众为了摆脱贫困、不惜破坏环境以求短期经济效益;国家补助标准偏低,地方财力有限,限制了其的防治效果。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尽快扭转目前的状况并避免新的人为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发挥资源优势,改变贫困面貌,振兴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生态经济社会保障机制,争取从国家和国际上以及生态相关地区和部门等各种渠道增加对该地的环保投入和援助,并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性质、地位、责任和权利,建立健全取水许可证制度、入河排污许可制度、水资源污染经济补偿制度、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等配套水资源保护制度。逐步改善、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切实担负起水资源保护措施和水环境监测职能。并实行从防洪除涝、地表水源工程建设、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回灌等全过程一体化管理。

另外我们应建立保护水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对造成严重污染而使水资源遭到破坏的企业,不仅要负责治理,还应承担治理费用,用于水资源的功能恢复。最终实现环境循环、和谐的发展。

(五)巩固成果,优化生物、工程技术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和实践,各级管理部门对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有了较好的认识和一定得经验;国家有关部门也相应的制定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条例和法律;加上气候的原因,前期的成果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保护的得到了改善。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巩固原有的治理效果,并且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及其工程治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巩固和优化水资源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效果。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止水资源破坏,继续扩大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搞好经济林地复垦的工作,不断提高生物措施的效益;同时优化工程技术,提高工程治理项目的质量,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因地制宜进行绿化工作,进而提高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注释: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http://www.nnhb.gov.cn.

蔡守秋,吴贤静.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2009(1).

张惠远.环境重建—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资源科学.1999(3).

董润洲,李广学.哈尔滨分局水资源的保护措施.2004(10).

王金刚,张英健.浅谈省农垦哈尔滨分局水资源保护措施.

刘素英.唐山市水环境问题与水资源保护措施浅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