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本文 段家兵
摘 要社会心理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和社会心理,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只有当它真正内化为整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接受的社会心理,才能显示其整合多种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3-0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民众心理,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与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心理、道德心理、文化心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震荡,思维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由于多元存在而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人们在追求新奇、刺激的短暂激情过后,开始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追寻带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共有精神家园,渴望找到精神慰籍和心灵归宿。这正是时代交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一、社会心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分析
社会心理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特质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有直接的关系。当个体对需要方面的欲求产生不满或挫折体验,就会使其动摇对实现目的的自信心,进而动摇心理结构的稳定状态。特别是当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依靠自我调节已难以恢复稳定状态时,就会产生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种成份的心态失衡。从结构层次来看,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情感、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信仰和信念等等,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感性地反映,是不深刻的尚未理性升华而处于混沌状态中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结构系统诸要素中最敏感的综合感应器和“温度计”,对社会生活的任何轻波微澜都会自发地、直接地、迅速地做出反应,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从来源上看,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发展,通过社会心理的变化,人们可以认识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政策的成败得失及其经验教训。
第二,从形成过程来看,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它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比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团结、友爱、谅解及怀疑、冲突、仇视、厌恶等社会心理现象,它们既可以不断加强,也可能相互转化。
第三,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上来看,社会心理是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们眼前的实际愿望、要求和因一定的社会环境而产生或激发出来的生活情趣、风俗习惯、社会成见及其他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具有浓厚的感性、经验色彩。
第四,从发生作用的途径来看,社会心理一般通过流行的意识、自发形成的思潮、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等起作用,也通过各种民间或官方的教育、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起作用。
与社会心理不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间接地反映社会存在,是人们理性思考的结晶。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方向、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其内涵包括:
第一,社会认同的意识形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并不断前进的经验总结和重要法宝。促进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认同,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三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认同的理想目标。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强大的理想吸引力,是保证全国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难奋进的思想基础,是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武器。
第三,社会认同的民族精神。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去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熔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之中来。
第四,社会认同的伦理道德。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既要体现社会成员一致的道德愿望和追求,又要覆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形成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共识。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多元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吸引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价值导向,是促使社会民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健康社会心理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心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先进的价值体系能够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从而优化社会心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反映并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又倡导尊重差异,主张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社会意识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把盲目的社会心理提升到理性的层面。现在的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制度缺失而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引起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怀疑。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对社会心理进行引导,通过各种方式教育社会成员,使他们理性看待眼前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以促进改革走向理性发展的轨道,最终所有社会成员都会从这场改革中受益,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次,社会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又具有很大的影响。当人们感觉到社会政策的制订、执行符合自己的利益要求或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时,社会心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比如当人们突然遭遇特大自然灾害而陷入绝望时,党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救援;当金融危机蔓延,严重销蚀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时,政府及时出台政策“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等等。这些都使民众认识到党和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自愿、自觉地认同、拥护党和政府的号召,这种积极的社会心理会极大地促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相反地,改革中出现的腐败、贪污等现象,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遏制和解决,社会民众就会对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满,从而滋生消极的社会心理,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三、优化社会心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正是因为社会心理具有上述复杂的、不稳定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对这种社会自发心理进行调节和引导,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避免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一,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心理。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倾向,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地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这一点决不能动摇和含混!同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要以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刻领会、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要克服过去那种教条主义、公式化的倾向,摒弃只靠道德说教、理论灌输的做法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满足群众的心理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众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增强教育引导的实际效果。要大力进行宣传,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树立和发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乐观进取、敢为人先的进步的社会心理,自觉抵制惟利是图、金钱至上、追名逐利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在民众中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等情感和志趣。另一方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的头脑,使其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普遍持久地进行文化熏陶和浸染。现阶段,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中既有正确、积极、进步、向上的一面,也有错误、消极、落后、保守的一面。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对各种不良社会心理进行必要改造和有效疏导,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心理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关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感受和感觉,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要充分保障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反对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资本化、商品化的现象,确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要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使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全体国民,让每个人都能获得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所需,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此外,还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积极营造信息对称的环境,广开就业渠道,努力消除就业、教育及其它社会生活中机会不公现象和歧视政策,要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好事关人们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人本的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共识,努力营造自信乐观、奋发有为、和谐共进的社会心理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