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心夺势

时间:2024-05-21

王伟

抗战中,国民党军在当时其实也搞敌后游击战。在主力部队撤退前,有不少游击队潜伏了下来,可是这些游击队坚持不了几年,就被日本人彻底消灭了。

华北平原没有山峦、深谷,但是有1亿多的人口。正是這1亿多的老百姓,构成了八路军的“高山”“深谷”。是不是中国农民们天然就有这个觉悟,老百姓早就是同仇敌忾?很遗憾,并不是——汤恩伯部在河南对当地百姓大肆欺压,以至于当地有“水、旱、蝗、汤”四大灾的说法,最终忍无可忍的老百姓竟然帮着日本人打国民党,因为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对老百姓的侵害比日本人更厉害。

国共的区别,从口号上就可以看出来奥妙在哪里:国民党抗战的口号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人人皆为岳武穆”……听着一个个都很高大上,实际上并没有发动起多少老百姓。细品就会发现,这些口号都只是反复在喊老百姓有义务保国,却只字不说“国”对老百姓有什么义务。这恰恰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精英层的典型思路——当时文化主流常常批判李自成,而且核心观点就是“西北老百姓不知礼义廉耻,竟然为了自己不被饿死,就起来造反”……一帮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不可能发动起老百姓。

八路军的口号又是什么呢?非常简单的三句话:打走鬼子吃饱饭、打走鬼子享太平、打走鬼子得安康。敌后抗战的核心在于农村基层,基层的根本在于民心,而民心则在于民生。

包括华北地区,八路军每到一处,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先去打鬼子,而是先解决了当地的民生问题——看病、识字、吃饭。所以,在反映敌后抗战的文艺作品里,识字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情节,白求恩也并不只给伤病员看病,还负责医治驻地的平民。

而由于河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八路军的土地政策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民生状况。此外,根据地还取消大量苛捐杂税。八路军来之前,冀中地区农村的税种通常是20多种,而且是提前收取。八路军来了之后,把税的种类减到了个位数,只留下必要的税种,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猪肉税,为什么要拿猪肉征税呢?因为那个年代并不是人人都能吃上肉的。能买得起肉的,通常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富农,或者是地主。拿这个来征税,就等于是把征税的群体定位在整个社会收入当中中高层的阶层,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杀贫济富”的问题。首先通过税制,公平了社会的财富分配。

再次,河北大地主多,所以雇工也就多,给地主家打长工的,还有在县城里给作坊做工的。当时的冀中政府通过各种法令,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些雇工的权利。首先就是要给他们加薪,不能劳而无得;其次,还给雇工大量的权益保障,比如像一年之中必须要保证有放假休息,必须给适当数量的布匹、鞋子;同时不能无理由地解雇雇工;有病呢,雇主必须得负责医疗。除了政府法令之外,当时还把这些农民组织起来,有了雇工会这样的民间组织,这些都真正凝聚了当地老百姓的人心。

正是凭借着这些,在1938年以后的情报战上,八路军开始反过来占了上风,战场上的态势也随之大大改善。

(摘自《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贵州人民出版社 图/陈明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