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高晓松
有些民族主义者现在经常说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些我都不同意,如果按照他们的观点来看,南朝之后就没有中国了,因为隋唐都至少流淌着一半少数民族的血液。
所以,我说大家都是华夏民族,而且不论是五胡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其实都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经历过无数次的大洗劫,其中最狠的一次就是三国时代。大家想一想,当时蜀亡时还剩90多万人,吴亡时还剩200多万人,魏国平蜀时还剩400多万人,根据钱穆先生的考证,全国加起来也就剩七八百万人口,今天的历史学家认为可能没有那么少,但最多也就剩2000多万人,那也没有汉末人口的一半多了。而且我本人还是认为钱穆先生考证的数据更为准确,因为我看《出师表》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蜀国的人口绝对不会超过100万,不然诸葛亮不会说,咱们今天不打的话,明天连兵都要没有了。所以在三国时代,由于人口大量减少,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只能引入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曹操亲自从关西迁来少数民族——羌族从西部迁来,匈奴族从北部迁来,鲜卑族从东北部迁来。
说到底,少数民族的大批迁来,都是咱们汉人自己的政策,因为我们这儿的人差不多都被自己杀光了,最后不得不把人家胡人引到中原来,让胡人种地、交税。当然所有的政策,还是会把胡人和汉人分开对待,比元朝时期蒙古人歧视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在中原地区,汉人对被引来的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统治,不把少数民族当人,而是当奴隶。所以最后匈奴和鲜卑起义的时候,理由就是汉人奴役他们,不把他们当人,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揭竿而起。
而且汉人内部腐败,战斗力也和少数民族没法比,所以五胡乱华的时候,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来自关中地区。起义之后,建立了大量的政权,其实这也算好事,因为把士族豪门都轰到南方去了,留在北方的士族都是二等士族。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钱和实力渡江,就像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一样。所以,这些留在北方的二、三等士族,没有一等豪门那么不可一世。再说,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也不是想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落后的,人家也想学习中原汉人的先进文明,所以就出现了北魏的孝文帝改革。
北魏是空前强大的,是第一个统一了北方的北朝的大朝代。北魏的孝文帝愿意改革,鲜卑的姓都改了,将拓跋改成元,独孤改成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汉人,而很可能是姓独孤,姓元的也有可能是最初姓拓跋的鲜卑人,比如元化、元彪等,各种古怪的少数民族姓氏,都积极地向汉族靠拢,取汉制,向汉族学习。幸亏那些一等的豪门大族都逃走了,所以没人教这些少数民族学庄老玄学,并且那些一等豪门大族,逃到了南方还是在相互较量、争斗,欺负南方人。留下的二、三流士族都奉周礼,奉儒学为正统学派,而且他们彼此之间也非常团结,并带领北方人民一起,好好地跟少数民族共处下去,既然咱们打不过少数民族,那就好好地同化他们,用周礼帮少数民族编制。《周礼》中记录了很多周朝的东西,比如井田制,北朝觉得井田制不错,咱们就学习这个吧。
根据现在的历史学家考证,井田制只是一种理想,我本人对此也不太相信,因为中国有这么多的丘陵地带,要整齐地划分成九块田,大家各自种1/9的公田,这个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其实井田制最大的用意应该是“十税一”,因为九块田里有一块是用来收税的公田,1/9就跟“十税一”差不多。
总之,因为采用了井田制,北朝风气一新。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百姓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大豪门士族也都逃跑了,人少地多,很容易实行均田,南朝十税六,北朝十税一,北朝人民的负担大大减轻,甚至有些时候达到了十五税一,人民已经感觉非常幸福了,府兵制也一下子把农民解放了。
均田制、府兵制,后來整个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新鲜血液,都是从北朝延续下去的。所以,如果民族主义者坚持说北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能算作华夏民族的话,那华夏民族到此为止也就没什么可讨论了。(摘自《晓松奇谈〈人文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