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60年前美军战斗力

时间:2024-05-21

李晨

在传统叙述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军霸道骄横、对中国军队不屑一顧,遭受打击后除了叫嚣战争升级,又无计可施;其作战部队的机动性与火力都很强,但是,指挥、战法僵化,官兵贪生怕死,“钢多气少”。这样的概括,的确有合理的一面。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美军的另一面。1950年年底,美军失利之后,将李奇微任命为“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司令,后又接替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到任后,分析中美两军特点,认为美军在很多方面优势明显,不用升级战争,依托现有兵力,就能守住朝鲜。美军随即调整部署,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并且重新编组、配置前线作战部队。

经过李奇微的整顿,美军很快稳住阵脚,使中国军队的战役目标难以实现。此后,美军高级将领,如泰勒、克拉克,也都照此行事。可见,美军高层是能够适应战场变化、因地制宜的。

中国军队入朝前及入朝初期,希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采用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成建制地消灭美军有生力量,以扭转朝鲜战局。但在作战过程中发现,包围美军很难,就算有机会包围,也难以成建制地歼灭。除了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歼灭美军第1骑兵师1个营,以及第二次战役中在长津湖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1个团外,很难找到更多成建制歼敌的战例。

过去,通常把难以包围解释为美军机动性强、跑得快;把难以歼灭解释为美军火力强,并拥有空中支援,这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如果美军战法僵硬、意志薄弱的话,装备再好,面对突袭和分割包围,也会遭受重创,就如太平洋战争初期,遭日军突袭的英美军队那样全线崩溃。

美军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并非如此。例如,在1950年11月底的长津湖战役中,美陆军第1师在被志愿军第9兵团10万人分割包围后,各部收缩兵力,坚守要点。师长冷静地指挥分散的部队突围,将几个团收拢,拒绝了上级提出的丢弃重装备突围的建议,反而成建制地连续作战多日,且战且退,冲破志愿军重围,到兴南登舰撤退,其间未丢下一名伤员。1951年第四次战役时,一部分美军在砥平里陷入志愿军优势兵力重围,李奇微下令坚守,志愿军损失巨大,久攻不下,被迫撤出战斗。可见,美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战场适应能力。

现代军队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的。一国经济、科技等实力雄厚,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精良。美国民众受教育程度高、深具开拓创新精神,美军正规的动员、训练体系,能通过正规和严格的训练,把出于不同目的参军的人,从平民转化为军人,使之能够接受和适应部队并完成任务。

既然美军战斗力强、装备先进,中国军队又是如何扭转战局的呢?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军在战略层面上存在缺陷。首先,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狂妄自大的性格弱点,让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出其不意、扬长避短成为可能。其次,由于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军能够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毕竟有限。

第二,中国军队本身的素质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装备的落后。

摘自《防务观察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