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圈层危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时间:2024-05-21

罗冬妮 朱绍权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交往中逐渐呈现出封闭性、个人性、同质性等圈层化特征,阻碍着主流声音的传达,影响着高校宣传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如何在网络圈层困境中有效发声,守握意识形态战场主导权,成为高校宣传阵地治理研究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要解决圈层危机,高校必须革新观念、整合平台,在突破与融入信息圈层的基础上重塑圈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校;圈层危机;宣传阵地

一、圈层现象:高校宣传阵地建设新任务

“圈层”的概念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提出的圈层结构理论,其用来描述作为圈层结构中心点的城市作用于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空间距离的线性关系(距离城市越远,作用呈非线性衰减趋势),整体格局上,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依层次向外扩展的圈状分布。[1]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圈层”逐渐被用来形容互联时代信息传播交往的一种趋势,圈层化即人们在利用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时,由于信息接收与传播的同质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2]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人们通常会选择性的注意和记忆那些符合自身主导参考结构的信息类型并加以强化,即选择性接触、记忆。个体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经过选择性的信息接触行为,通过传播与接收特定信息而形成特定的信息“圈”,由于特定的圈子吸引特定的人,圈子的形成与维系基于同质性的观念、兴趣等要素,因而信息“圈”具有稳定性、同质性。进入圈内的信息都是“我”关注的或者“我”所能关注的,信息以“我”为中心,层层向外推送给圈中成员,信息“圈”的自主性、封闭性显著。现如今,信息传播迅捷、各种思潮碰撞,信息交往圈层化稳定、自主、封闭等属性为网络异见的滋生提供养分,当虚拟网络中的圈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将会对正处于思想波动期的高校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圈层危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的新挑战

高校场域内存在着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情形,高校宣传阵地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主阵地,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网络而来的信息交互圈层化致使信息内容附带明显的边缘化、亚文化等非主流倾向,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加之新媒体的高利用率,各种新思潮急剧扩散,一些错误信息通过网络途径企图争夺高校舆论主导权,影响广大青年学生。

(一)阵地建设缺位新兴战场

经过长期发展,高校宣传阵地建设得到提高加强,阵地建设理念与实施方案不断紧跟时代潮流,但一些高校仍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传统宣传途径,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横幅、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建设中,忽视网络平台的发掘,没有第一时间抢占网络时代语境下的发声制高点,更谈不上关注伴生网络而出的“圈层化”危机。当传统宣传路径功能弱化、新兴路径把控不牢,阵地建设便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

(二)阵地发声遭遇信息屏障

高校学生在信息交往中基于性质、特点和旨趣而形成的圈层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同质化信息在圈中定向扩散传播,圈子与圈子、圈内和圈外形成隐形的信息屏障,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接收主流声音的主动性,进一步削弱了阵地声音的有效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校园舆论宣传难以达到“同频共振”、“直击核心”的工作实效。

(三)阵地监管面临失效失控

高校学生在信息圈层中接受与传播特定信息,在自己的信息圈层中决定信息的受众类型、规模等,这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式定向传播,信息圈层相对封闭、稳定、个人化等属性意味着在监管上面临难预见、难介入、难控制等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不能介入起效,圈内信息传播难以监管,圈子成为错误思潮萌芽生长的温床,一旦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在信息圈层中就某一错误意识达成共识,教育者又不能进入圈层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将错失最佳时机,加之借由技术发展而实现的庞大的信息转发及评论量会导致舆论迅速在封闭场域内发酵甚至爆发。

三、圈层突破:高校宣传阵地建设新路径

面对信息传播圈层生态失真、传播失语、监管失控等危机,高校宣传阵地治理研究务必审时度势,认清当下意识形态宣传网络化、媒介化的时代特征,通过树立新的传播理念、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以突破圈层;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重点平台以融入圈层;强化信息监管、净化舆论环境以重塑圈层,切实发挥高校宣传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

(一)树立新的传播理念、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以突破圈层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小时,[3]走在时代前沿、思维活跃的“99后”、“00”后大学生在网民群体中比重庞大,他们已然将网络视为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网络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发表评论。针对网络圈层危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务必革新传统“重实物、轻虚拟”的观念,要树立网络意识,重视虚拟网络场域的舆论宣传,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的特性,借助融媒传播,拓宽宣传广度,提高宣传精度,以突破圈层屏障,重夺高校网络场域内意识形态战场的主导权。

(二)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重点平台以融入圈层

平台建设是阵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兴起,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阵地平台不断普及化、常态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融入圈层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在守住传统优势宣传渠道的同时,善用微信、微博、QQ等高校学生惯用的新媒体,从同步交流方式开始,拉近思政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适当取舍,及时淘汰投入大、实效差的宣傳形式,集中主要力量打造既具有网络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阵地平台,“想学生所想、用学生所用”,主动融入圈层。

(三)强化信息监管、净化舆论环境以重塑圈层

信息交往的圈层化并不会直接引起网络舆情问题,但圈层内信息来源及流向难以预测,难以追踪的环境易滋生错误思潮,加剧舆论发酵爆发,因此在突破圈层、融入圈层的基础之上,高校要强化各个层面平台的监督力度,尤其关注网络社交圈层中的热点燃点,遵循“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净化舆论生态环境,有针对地对一些热点话题、有争议性的观点进行阐释和解读,在宣传主流思想“正能量”的同时,做好圈层内学生的引导、疏通、安抚等工作,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重塑圈层,巩固阵地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伟,熊静思.微信圈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表现境遇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05.

[2]潘烨.微交往“圈层化”下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02.

[3]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EB].http://tech.sina.com.cn/i/2018-07-12/ doc-ihfefkqr1974501,shtml.

作者简介:罗冬妮,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