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蒋俊仙
摘 要:九流渡添仓会又名火神会,长鞭会。在河南一带非常流行,2011年12月,九流渡添仓会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欲以九流渡添仓会这一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庙会为例,就其社会作用,以及对繁荣当地经济的价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庙会;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与有形的、物质的文化遗产相对应的那部分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口头文化和行为文化。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诸多非物质文化事象形成的生命之源和赖以生存的土壤。要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庙会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密码,从其生命的源头上去思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
一、庙会的起源
出浚县城西南行22公里,卫河西岸,有一古渡口称为“流渡”,渡口边有一座土丘,丘上有一座古庙,庙周围分布着彭村,赵村,官村,高村,雷村,牛村、郝村、侯村、蒋村等九个自然村,俗称“九流渡”。因明代有一刘姓人,在此处撑船渡人,所以又称“刘家渡口”,清代顺治十年(1654年),简称刘渡,周边九村统称“刘渡”。谐音变成“流渡”。流渡九村共同拥有的一座古庙,叫玄帝庙,正殿供着玄武大帝,正殿一侧有火帝真君殿一座,供奉火神。该庙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据《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原庙被水患倾塌,村民于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庙顶布铁瓦与琉璃瓦,称“铁瓦琉璃庙”。至此开始,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周边村落形成大型庙会——添仓会。庙会以蒋村为首,每年由九个自然村轮流当班,其顺序为‘‘彭赵官牛(高)雷郝侯,蒋村街是老会头”。按当地习俗,新婚媳妇在正月十七或十九,亲自到庙里进香祈祷,请神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家家粮食满仓。民间谚语:“添七不添八,添八穷娘家,添七添九,两头都有”,这也许就是添仓会的本意。添仓会正月十九为正会期,以玄帝庙为中心,会址分布在九流渡各村,每年有一村承办。
二、庙会的仪式
每年在正会前,九村会首于腊月初六温会,正月初六,正月十七再次温会,讨论出会事宜,并由承办村会首在本村选一处开阔地搭临时神棚,神棚比较讲究,有正殿、配殿、拜殿等,可寄纳三十余张供桌,数百人朝拜。2013年的添仓会由新镇镇蒋村承办,神棚搭在村西麦田,棚顶插彩旗,中间悬一“祭”字神幡,棚口中间上书“共襄添仓”,左为“火帝真君”,右为“玄武大帝”,两侧对联是“威镇大地赫赫离宫正气,光耀九天红红火法无边。”侧联是:“光焰万户和谐美景,笙歌一曲盛世太平”。旗幡分别写“水涌四海”,“火布八方”,“水火相融”,“共襄添仓”。与神棚相对搭一大戏台。神棚搭好以后,于正月十八上午,承办者蒋村社火出动,抬金车玉辇到玄帝庙里,迎请玄武大帝和火帝真君行神像到临时神棚,候村出动社火“刀耕舞”(俗称“跑马匹”)相送,神像安放妥当后,即开始在神前摆放供品。神前供品有龙供(即用白面蒸制的高70公分共有十七层的枣花大供,两侧有两条蟠龙)、彩供、八仙供(八仙人物)、戏供(戏曲人物造型)、干果供(面点心和水果)、看供(用水果萝卜等雕刻花卉飞禽并染色)、荤供(4只烧鸡和4条鲤鱼、十盘十碗)、面供、猪头大供等,除龙供外,其余供品均以八盘或十碗为一组,所以摆放在供桌上,很是壮观,即是供飨,也是艺术品,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供飨摆好后,各村会首及村民开始按序上香,祈求物阜年丰,仓满廪实。会前请神,会后送神和正会当天都有社火表演,各村社火按顺序排列,串街表演。以震耳的乐声请门神开道,接着是腰鼓队、秧歌队及武把等社火表演,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各村社火队前均有横幡,上写“某某村流渡添仓圣会”,有庙会就要唱大戏,添仓会也不例外,会期中间蒋村请了山西省豫剧团连唱三天大戏,庙会结束后,正月二十一,九村会首再次齐聚,称为“破盘”,将会中的老龙旗交给明年办会村的会首,当年的庙会正式结束。添仓会另一特点是燃放特长火鞭。几十米的火鞭,或挂在高树上,或横放在高墙上,点燃后能连响两个小时以上。在过去,夜晚还要放烟火、打梨花、火树银花光彩夺目,使人们沉浸在祈新春迎丰年的快乐之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庙会
庙会之所以长盛不衰,有其鲜明的地域特性,其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规范着民众的行为和思想,维系着农村的人际关系,对增进团结、实现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从其本身来看,这个遗产的保存主要得益于参与人众多。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年轻人、壮年人都有参与,并且保存着生命力的不衰竭。
庙会的存在有其鲜明的合理性,首先,庙会对于家庭的和谐以及当地文化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这个庙会传承历史之久,在人们的心中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采访参与会的人员时,大多数人都表达了这个庙会对于他们村庄以及家庭的重要性,由于庙会的举办时间是在正月十九,当时过年的喜庆余热还未消,家家都在为这个庙会做准备,一些老人们讲到庙会上亲戚朋友会过来,等着在庙会的当天一家人团圆的情形;一些准备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说要等到庙会过去了之后再出去,要在庙会上表演节目,体验参与者的快乐;还有一些中年人说等到庙会的当天会把自己正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接回家,让他们感受庙会热闹气氛的同时也让他们记住这个庙会的传承文化意义所在,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表达了这个庙会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由于庙会是九个村每年轮着举办,所以也就是说所在村九年才会有一次庙会的授权,这也是为什么当地人对庙会如此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次,庙会的举办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举办盛大的庙会需要很大的开支,通常情况下庙会的开支一般都会在村中老百姓的捐款中出,当地的商人或者在外工作的官員是庙会集资的最大捐献者,每年庙会开始前,村里的主要领导都会挨家挨户去收钱,并且会将大家捐献的款项在村中醒目的位置列出来,大家对此事也很积极,因为祭祀火神对于当地的人来说是一件积德的事,积极捐款的行为从另一个层面上表达了村里人对火神的信任。而且在庙会结束后,款项的具体开支会列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体现了地方官员与村民在经济交往上的一种秉公无私的态度。
最后,随着文化的发展,庙会在形式上的变更,即不断充实,不断补充新的元素,也是成为庙会经久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以前的庙会上,一层不变的生硬的表面,在经济得到改善的今天,有一批有财力、有思想的人,在对庙会的一些节目、一些设施,在技术上、编排上以及一些具体的事务中得到改善。比如新的戏曲的运用,一些新的设备的利用以及对舞蹈、武术等加入的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庙会是一种成功保留下来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得益于现实的需求,也得益于一批有能力的能人对其的成功改造。但是,很多文化遗产没有能够得到成功的保护,发扬光大。有一些是过去社会的习俗,因为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不能在再继续维系下去。比如扭秧歌,已经被广场舞、腰鼓队所代替。因为扭秧歌一层不变,呆板,没有新意。有些是愚昧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到现在也没有市场。从上面的一些论述看来,我们一方面不能固守着过去的那种对传统的生搬硬套的继承,也不能只为保护而保护,我们要灵活处用我们的头脑,把一些传统的东西进行适当的改造,加入新的元素,使之常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