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时间:2024-05-21

摘 要: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本文分析了我國的图书馆从先秦时期直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图书馆在我国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藏书楼

一、古代图书馆发展史

1.先秦时期

我国最早的关于图书的记录要从夏朝说起,《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由此可见,夏朝就有图书典籍。《易经·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说明在周朝之前已经有了藏书这一行为,并且周朝专门设有“历史”这一官职,该官职的职责就是管理天下图书典籍,可以说是我国有记录的最早专门针对图书设立的官职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记有“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说,老子是“周柱下史”,这里的“守藏室之史”与“柱下史”从本质上讲,都是管理国家图书典籍的工作,可以说老子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除了老子,我国的另一位圣人孔子也曾经周游列国,读各国图书典籍,并且还把读到的知识教给学生们,开创了“门徒三千”的壮举,并且晚年还带领弟子整理了《春秋》等典籍,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2.封建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有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图书,可谓是图书典籍的一次毁灭性灾难,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到了汉朝,汉惠帝取消了禁书令,图书又可以在百姓间流通;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征集天下图书,并且专门设立了抄书的人员,制定了书籍的相关标准,这可以说为以后的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成帝命陈农到全国各地收集图书,命刘向等人整理。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欲继续图书整理的工作,编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该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汉朝以后,图书馆就成为了常态,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后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七八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最早的书店,图书得以买卖交易,加大了图书的流通,逐渐出现了民间的图书馆,多数以私人所有,其功能也大多是私人藏书。

《隋书·经籍志》载,当时“四境之内,家有文史”。[1]可见当时藏书的普遍,普通百姓家里也会有藏书,很多达官显贵家里有自己的藏书楼,藏书现象兴盛。唐朝,中国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图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很多大家纷纷著书立说,出版自己观点的图书,使得市面上的图书愈发多。官府也专门设立了修书院,专门负责抄书校书,抄书数量多达五万一千多卷。宋朝出现了印刷术,这为图书的出版提供的很大便利,使得图书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宋太宗设崇文院,专门用来藏书,设立书库,名曰“秘阁”。宋神宗年间,有了借阅制度,规定官府的藏书可以借给来京应试的考生,负责借阅这一工作的人员,官名“库子”。元朝时期,为了藏书,先后设立了宏文院和艺林库。明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图书馆——文渊阁,藏尽天下图书,其藏书量也是相当巨大,而且统治者很重视文渊阁的藏书工作,特命一些人到民间收集图书,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永乐大典》成书,这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世界第一步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可称得上是旷世之作。清朝初年,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图书馆理念,康熙朝的《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代表专业清朝统治者对于图书的重视程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仅抄书人员就多大三千八百多,编纂耗时十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书包括图书种类多达三千五百多种,七万多卷,三万多册,总共约八亿多字,收录范围是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在内的所有图书,所以叫“全书”。总共抄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朔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前四部藏于北方,又被称为“北四阁”,后三部藏于南方,又被称为“南三阁”,北四阁不对外开放,南三阁可以供人阅览。与此同时,藏书楼在民间兴起,大量的图书被保存下来,这些图书不同于官藏图书有一定政治目的,官藏图书是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其所藏的图书大都是为了统治服务,价值导向较为单一。民间藏书就比较丰富,种类繁多,能够反映那个时期百姓的文化和生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思想的萌生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随着藏书的增多,为了解决检索的问题,出现了分类管理法,这也是我国分类法最早的雏形。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堂章程》中首次从日本引用了“图书馆”一词,建立的“古越藏书楼”标志着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始。1903年,文华大学图书馆在武昌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904年,湖北省和湖南省先后建立了公共图书馆,随后图书馆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1910年,清政府建成了京师图书馆并且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为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

1.民国时期

民国以后,图书馆事业由教育部设立的专门机构管理。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1915年颁布了《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谭卓坦先生赴美留学进修,获得了图书馆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从国家层面对图书馆予以充分的重视,随后就出现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短暂辉煌期,我国各类图书馆在1938年达到了5196所。[2]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清代图书馆发展史》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图书馆断代史研究著作,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明确分析了藏书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积极影响。

2.新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经历了抗战时期,我国的图书馆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很多图书馆被毁,很多图书被烧毁或者遗失。1949年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图书馆在这个时候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195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由丁西林等同志负责成立筹备委员会,直到1979年7月9日~16日终于在陕西省太原市成立。这一学会组织的诞生有助于我国各地各界图书馆人的之间的交流,也为我国同国外的图书馆工作交流学习开辟的阵地。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8年恢复了中国成员国身份。1979年11月28日,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制定各项和文献相关的标准,为我国文献相关行业提供了理论支持。1980年11月设立了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后于1989年改名为图书馆司。1980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负责管理和协调全国的出版工作。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等十一个部门共同组成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1981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为从事图书馆行业的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制定标准。1981年5月,国际图联(IFLA)正式恢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代表中国的会员国席位,1993年8月,北京图书馆馆长孙蓓欣当选国际图联执委。1981年3月~4月,国际标准化大会在中国南京举办。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更是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据服务、知识传递等多项工作均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个信息爆炸、数据海量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如何能够取得长久的进步,永葆生机,是每一个图书馆人应该思考并努力的事。

参考文献:

[1]时红明.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J].2014(5):54-56

[2]谈金铠.略论解放前我国图书馆专业期刊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1991(3):96-100

作者简介:

马浩然(1990—),女,硕士,天津农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发展及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