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摘 要:八十年代中国文艺重接五四,开始对人进行关注。《人到中年》提出的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提出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及对社会问题敏锐的观察度。导演孙羽围绕作为第四代导演的杰出代表,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准确的传递着中年知识分子深层精神世界。本文以小说与电影的对接为主要研究主线,解读《人到中年》的现实性与精神深度。
关键词:《人到中年》;孙羽;现实性;精神深度
《人到中年》展现了特定时代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與命运。而长春电影制片场也紧跟时代脉搏,掌握意识形态动态发展,由导演孙羽根据同名小说完成了电影《人到中年》的拍摄。编剧是谌容本人,因此电影距离小说并不遥远,孙羽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重新编织了故事,使已经取得一定社会影响的小说《人到中年》进一步立体化,影响更加深远,甚至电影上映后,影片中反映的中年知识分子遭遇的现实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而导演孙羽也因此声名大噪,被列入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之一。
一、从小说到电影的现实境遇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时局的缓和与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较紧张的精神状态中松弛下来。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发展,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从中年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入手,描绘了现实中年知识分子生存危机,小说《人到中年》在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
《人到中年》作者谌容是历史的亲历者,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时代的发展轨迹,因此小说的主题还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个人情感抒发、公共道德至上与私人需求之间进行一场博弈。小说中主人公塑造方面作家仍然追寻歌颂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公共道德品德至上的职业奉献精神价值,医生陆文婷对工作的严谨、对病人的负责,舍小家为大家的光辉形象。但是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孩子和丈夫时出现的愧疚和自责感,使其个人意识隐现在公共政治话语中,显得更加尖锐。
小说文本中叙事策略是以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的行动及思想流动为线索,其他人物出现均围绕她的生活工作时间和空间逐次展开。因工作劳累过度在回家的路上突发心肌梗塞,在病床上,随着主人公的回忆流动,矛盾缓缓展开,人物纷纷登场。多年压抑的生活艰难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待遇就此爆发。同是知识分子的丈夫,因追回文革中浪费的时间光阴,辛苦的跋涉着,因为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拮据、住房狭小、工作强度大、家务繁重、孩子年幼无人看管等种种现实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文本中逐次展开。小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生活的真实,回忆中随着陆文婷的生命轨迹发展,文化大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也被提到台面,这在当时的时代政治大背景下,是充满争议和冒险的尝试,小说在主题上也直面社会现实中知识分子的个人生存艰难问题。
电影《人到中年》的剧本也是来自谌容的小说缩减版,这也是长春电影制片场第一次通过小说而不是剧本进行的电影拍摄,因此在电影中,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塑造,都追寻文学创作的原来味道。但《人到中年》电影拍摄并不十分顺利,从取得剧本到电影拍摄中间遇到很多来自政治方面的干涉。在1981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文艺创作的第30号文件,长影厂党委组织了专题学习会议,对《人到中年》是否能够拍摄进行了讨论。厂领导传达了文化部、电影局对《人到中年》剧本的意见。虽然文化部、电影局认为剧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拍摄《苦恋》的经验教训,大多数党委委员认为《人到中年》涉及政治问题,不应继续拍摄。这种讨论持续到1982年,长影终于恢复了对《人到中年》的拍摄。但是作家谌容却因为长影未按时拍摄电影而退还稿费,取消了与长影的合作,把电影的拍摄权转交给了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导演谢飞。厂长苏云得知后,让肖尹宪抓紧与谌容取得联系,协调此事,随后又请示电影局出面协调此事,最后在长影人的努力下, 1983年1月1日,在飘满雪花的长影礼堂举行了《人到中年》的第一次公映。但随后,《人到中年》收到了停止拷贝的通知,原因在于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在影片经文化部审查通过之后,对影片中躺在病榻上的陆文婷出现幻觉的十四个镜头提出疑问,认为不符合现实主义的风格,与影片不妥,要求删除。孙羽导演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接受审查意见,对着十四个镜头进行修改。审核通过版的《人到中年》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认可,他在视察江苏等地回京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太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中青年知识分子很难起作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人到中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主要是教育我们这些老同志的。看看,对我们这些人有好处。”最终,经历一波三折的《人到中年》终于在全国发行放映。
二、镜头语言中的精神深度
导演孙羽受到西方后现代意识流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转化方面,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切方式,现实与幻想,眼前与回忆,工作与家庭,镜头交织出现,把一个女人内心的纠葛和痛苦舒缓的抒发出来。使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在镜头下也可以被观众所感受,并引起共鸣。电影镜头语言直观呈现了陆文婷二十年来的人生时间轴线: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医院眼科工作,数十年兢兢业业,对待患者公平有责任心,在特写镜头下表现了她精湛的专业能力;在生活中,镜头也描绘了她生存状态的窘迫,狭小的住房,繁重的家务,物资条件的匮乏,孩子的看管不力及主人公面对窘境的无奈,在特写镜头下,主人公面对孩子愧疚下,流下的眼泪,都深深牵动着观众的情感。电影在节奏处理方面也根据剧情的发展张缓有度。如为了体现主人公陆文婷工作的劳累与紧张,选择了叠加镜头,并配有相应的配乐;在表现陆文婷病中的倦态时,导演缓缓道来,推特写镜头直转虚镜头,使现实和回忆对撞,增强观众与主人公的情感互动。运用此等叙事策略,打乱时间与空间的固定模式,让观众在过去的时间和现实的时空中,随着演员的命运而与观众情感对接。
镜头语言的意识形态化在《人到中年》中表现的也是淋漓尽致。80年代初,新时期文艺刚刚复兴,文艺的走向是什么,批判的尺度把握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出于谨慎考虑,电影中的某些敏感的背景与信息的交代只用了几个回忆的模糊片段,为了逻辑上的叙事顺畅,镜头并没有直观审视那个紧张的时代,也没有超出个人在面对集体利益时牺牲自我的价值取向。主人公陆文婷也是累倒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的,这和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念相符合。电影并没有犀利的批判性,而是随着镜头温婉地描述一类人的生存状态:每当她生在困境中,镜头就一次次出现她对病人的牵挂;病中她回忆年轻时自己和丈夫在北海公园约会时的私人情感展现。随着旁白诗歌的烘托,那隐含个人情感的展现的主题反而成了电影中的亮点盖过了政治集体价值规训。尤其随着镜头中出现陆文婷枯瘦的病容和另一条线索陆文婷多年的好友姜亚芬一家的移民选择的理解与同情,《人到中年》的主题越发明显,为了展示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呼吁对人才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在孙羽的镜头语言下,电影达到了和小说同水平的标准,打破了弘扬的美学风格,把悲剧情调引入电影中。这是同期都不敢做的大胆尝试。孙羽用影视表达了自己对特定历史时间的理解,他把自己的时间融在空间艺术中,制造了时代的“观念”。同时,导演孙羽和长春电影制片场也为不断复苏的个人价值的大时代制作了一个文艺范本。
参考文献:
[1]陈宝光等著,《云白石坚 苏云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08
[2]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金鸡奖文集第3届1983》[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2
[3]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人到中年——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0
[4]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5]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6页
作者简介:
王悠(1981.7—),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最高学历:研究生(硕士),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史、传播理论。
注:本论文为“吉林省社科基地项目《长影影视创作与主流价值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标号:2015JD49)。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