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张婷
摘 要:由于客观和主观现实问题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当中,音乐教育历来都非常薄弱,表现在缺乏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以及主观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事实上,除了需要资金、政策的支持之外,关键还在于能够培养一支定位精准、服务于农村的音乐教师队伍。为此,文章认为可以从优化公费音乐教师培养机制、培养“定位农村”的全能音乐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以及创新音乐教师人才流动机制几个方面考虑。
关键词:农村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教师
一、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具有审美功能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课改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当前音乐基础教育提出了包括了解基本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等几个方面的新要求。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现实问题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当中,音乐教育历来都非常薄弱。主要以下几个问题几个方面:
(1)缺乏师资力量。基础一线教师的师资水平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培养。然而在我国,受到城乡二元化结构影响,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师范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导致农村音乐教师资源的匮乏。而现有的农村音乐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也不高,集中于中专、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不到五分之一,还有许多音乐教师为兼职。同时,在现有的农村音乐教师队伍中,教师的音乐素养水平也较低,仅仅通过演奏简单乐器或者教唱通俗歌曲的形式上课,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提升。
(2)缺乏教学设施。音乐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设施的保障以及教学工具的辅助。在农村中小学中,大部分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音乐教室、乐器房等,也缺少足够的教学工具——钢琴、声乐器、音乐图书资料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即使有部分学校也因为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沦为摆设,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放有限,对音乐设施不够重视。
(3)主观重视程度不足。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学校、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联。目前,由于客观环境先天不足以及深受升学率这一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对音乐教师缺乏应有的关注,忽视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音乐课程往往被设置成“副课”,对师资安排和资源配置也缺乏投入。在社会层面,农村的家长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上课外音乐培训的费用较为昂贵,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主课”就够了,对孩子的艺术能力培养缺乏关注。
归根到底,在农村音乐教育受冷遇,主要在于社会的观念和意识仍然较为传统和保守,新的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经济条件缺乏等原因所导致的。
二、农村基础背景下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音乐教育,除了需要资金、政策的支持之外,关键还在于能够培养一支定位精准、服务于农村的音乐教师队伍。因此,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建设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应当以“因地制宜”“定向农村”为指导思想,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优化公费音乐教师培养机制。音乐是一门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科,诸如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音乐视听能力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等,往往要求从小培养,如果错过了最佳年龄,那么可塑性将大大降低。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在农村中学中选择具有良好音乐能力培养潜力、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当地学生,在现有的师范教学制度下实施初中起点和公费培养体制定向招生,并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措施。最后,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让此类优质的本地生源尽可能地长期服务农村教育,从而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
(2)培养“定位农村”的全能音乐教师。基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在音乐教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当不要将教学中心设置在培养音乐专长上,而应当注重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师范生能够成为“全方位”的音乐启蒙老师,突出“定位农村”的特色。具体来说,“定位农村”的音乐师范生应当着重进行包括唱、奏、舞、创在内的全方位音乐专业技能训练,让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为农村低年龄的学生奠定“必修课”范围内的音乐基础。在此基础上,有能力的农村学校可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或者初中阶段开设音乐类的选修课程,对有志于向音乐教学发展的学生开设音乐技能训练、音乐创作训练等课程,以此保障农村音乐人才的“可循环”性。
(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新课程改革后.音乐教育理念和内容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因此对音乐教师的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许多音乐专业的师范生不愿意留在农村,是因为在该地区师资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不多,没有提升的空间。为此,应结合农村基础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类长、短期培训,结合当前农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反思式、研讨式、讲座式、实践课的多角度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其次,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师资培训当中的文化素质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也必不可少。
(4)创新音乐教师人才流动机制。为鼓励农村音乐教师的职业发展,除了给予人才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福利补贴之外,还可以通过城乡小学人才双向流动等形式,交换音乐教师,把城市里优秀的音乐教师请到农村学进行讲课,带去新的理念。同时也可以将农村音乐教师请到城市学校学习,感受更为完善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以期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视野,加深教学理念和经验上的创新。
三、结语
農村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从源头上、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及人才输送上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让“因地制宜”“定向农村”的农村音乐教师留得住、愿意留是当前高师高专院校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红,田莉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2):79-81.
[2]苏敏.关于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黄河之声,2007,(07):100-101.
[3]田莉莉,邱小健.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5):13-15.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