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朱镕基:两次“过大关”的奇迹

时间:2024-05-21

1991年,63岁的朱镕基从上海赶赴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2003年,朱镕基以75岁之身退出庙堂,隐居田园。

朱镕基执掌中国经济大权的 12年,也是中国施行市场经济的头12年。前所未有的经济乱象纷呈,朱镕基奇迹般地突破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痉挛的怪圈,将中国推入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顶峰阶段。

1993年是治理经济过热,1998年是治理经济过冷。治疗这两个宏观经济的疑难杂症,“是朱镕基在任期间干得最漂亮的两件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从此,中国往后调控宏观经济的药方都溯及于此抓取。

整治通胀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和“市场经济”的出笼,全国各地经济热血迅速沸腾。

面对突然产生的巨大空间,既兴奋又空白的各地官员们,敏锐地注意到了邓小平对“特区模式”的赞许。

各地开始将市场经济与开发区划上等号。接着将开发区锁定为“批土地、减免税收”然后“招商引资”。

1992年,新成立的公司、新开工的项目铺天盖地;银行资金如水坝开闸、汹涌宣泄。在这一年,国务院的投资预算已是数目空前的 8000亿元,但是实际上投出去 11829亿元。疯狂的投资推动GDP增幅飞涨到历史新高的14.2%。

进入1993年,狂热升级。全国都在争建特区赶超深圳,中央政府批准了119个经济开发区,实际上开张了8700个开发区。每天都有 500家新公司开业,每天货运列车短缺5万辆;燃料价格上涨69%;粮价上涨了43%。

但面对一只随时会被吹破的大气球,治理整顿的手术刀一开始并不在朱镕基手上。

“朱镕基在1992年3月就提出经济过热,但时任领导层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不存在过热。”吴敬琏说。

不过,逐渐地“我们竞选干部不光要政治可靠,还要懂经济。我党高级干部中懂经济的不多,朱镕基是一个真正懂经济的”,这句邓小平言语,开始发酵。

到了1993年四、五月,朱镕基得到了邓小平支持,邓向中央高层发出指示,称经济存在过热。

由于李鹏总理当时病休,6月,朱镕基迅速主持拟定方案,20天之内,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联合颁发了震撼全国的整顿16条。

紧接着,朱镕基又发出了7个指示,将国务院的10个督察组派到27个省区,将经济与党纪两相结合,互为犄角,促上令下达。

经济过热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过度,而投资过度的引信是信贷机制失控。

中国农业银行衡水中心支行把100亿美元轻易贷给了两个在纽约注册公司的骗子。

“擒贼先擒王”,7月,朱镕基自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接着,朱镕基通过电话把下属各银行负责人都召到北京,经过一番党纪国法的严训后,命令40天内收回计划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并从7月7日开始,超出贷款规模乱拆借的银行行长一律撤职。

铁腕之下,货币龙头迅速关闭。到7月底,拆借的资金收回来 332亿元;还增加了405亿元的储蓄。

随着资金之手缩回,重复建设的项目戛然而止。身处热核的海南、广西北海,在大海般泡沫退后,留下一片片烂尾楼,直到今天仍痕迹斑斑,成为供凭吊的“过热症博物馆”。

失去资金和项目的支撑,晕了头的中国股市也从高处的1558.95点猛跌到325.89点。被兜头浇了水的股民们怨声四起:“现在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朱市。”

朱镕基在向固定投资和各银行打“退烧药”的同时,也向粮食添加“兴奋剂”。

当时1993年13%的物价水平,2/3部分受副食品涨价影响,而副食品涨价又是由粮价上涨导致。朱镕基果断开仓放粮。1993、1994两年放出400亿斤国家储备粮。

与此同时,利用银行收回来的贷款,3次提高粮价,鼓励农民种粮食,很快,到1995年市场上粮食开始积压。

经过3年,用经济手段治理整顿,经济过热趋势逐步缓解,到 1996年物价回落至6%,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这次调控,尽管有‘粮食问题没有处理好、‘民间金融被关死、‘国企改革没跟上等局部问题,但整体上怎么高评价都不为过。”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说。

治理通缩

1997年中国通胀率剧降到 0.8%,中国经济已准备再次起飞。但亚洲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外需的恶化,很快使国内出现了普遍的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产品找不到出路以及失业和下岗工人增多等现象。仅1997年一年,中国新出现的下岗工人就有 1000万之多。这些,过去中国人以为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才出现。

1997年春夏之交,朱镕基亲赴山西、内蒙,察看这两个能源基地的供需情况后,宣布中国出现通货紧缩。

和刚走的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中国政府从未打过交道的劲敌。前路的未知数,令1998年 3月晋升总理的朱镕基慷慨说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

金融危机洗劫下,1998年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一边倒贬值。于是全世界目光投向了中国。朱镕基的性格及对全局的判断,促使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办法上独辟蹊径,让人民币挂住美元,保持币值稳定。

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情况下,通过出口来释放产能已没有空间。为了确保百分之八的增长率,朱镕基将目光投向国内,三头齐进。一头是搞活源水,一头是刺激消费,一头是大规模投资基建。

源水指可市场化的主体。朱镕基把市场全部放开,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福利领域、公共事业,大力推行国企产权改革,扶植中小企业。

令吴敬琏印象深刻的是,朱镕基扶植中小企业,有一箭双雕之功,除活跃市场源水外,还承接了正在启动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

1998年4月,中央召开会议,当场决定经贸委成立中小企业司,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要求经贸委和央行支持成立信贷担保公司。

刺激消费是朱镕基另一百般思量的重心。

经过上轮严厉打击经济过热病后,钱都流回了银行。居民储蓄存款每年增加两三千亿元,1997年全国居民储蓄高达5万亿元。

为让储蓄释放出来消费,朱镕基选择的超级武器,是房地产。

1998年7月,国务院做出重大决定,党政机关一律停止实行了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中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地产热,直至2007年国务院决心搭建住房保障体系,将过度市场化的房地产政策往回调。

到1998年,前些年回流的钱,银行贷不出去,没有人愿去投资,但存款仍要付息,银行亏本不迭。

朱镕基的办法是,在货币政策上,连下银行降息令牌,频度达到一年9次降息,以鼓励投资。

同时采用财政政策手段,用净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向银行发行国债,把资金拿过来,直接用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2001年,政府一共发行5100亿元国债,带动银行资金和其他资金配套1.5万亿元,完成了2万亿元的“铁公机”(铁路、公路、机械)工程。

也在这段时间,普通人感受最直接的是农村家庭大面积装电话,城里人纷纷买手机。两者加起来,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增加了3.2亿门。

经过3年刺激经济,到2001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800美元,整体上从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朱镕基期间猛烈的改革和调控,吴敬琏说,让一些人对这段时期产生两个矛盾心结,一方面因其此段时间的国力大增而自豪,另一方面又因带来的动荡而批之为一无是处。

但慧眼识珠。

生性狂傲的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结语中写道:“我选两个现象为奇迹之首。其一是1993年开始,长江三角洲出现了爆炸性的经济发展,伸延到国家的中西部去。这个现象出现的时期,开头有人民币的崩溃,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胀,跟着是百分之三强的通缩,而房地产的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二是大约2000年起,通缩终结,农民收入开始爆炸性地上升。从2000至2007年,我的估计是农民的人均收入的每年增长率,高達百分之二十。结笔之际,我要对一个我批评过的人致敬,他是朱镕基。上述我排列为首的两项奇迹,都出现于朱先生掌管经济的时期。将来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个人。”

(摘自《凤凰周刊》

2009年第 25期)B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