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交恐惧:在孤独中期待爱?

时间:2024-05-21

文-郝师傅

社交恐惧:在孤独中期待爱?

文-郝师傅

爱情是所有情感关系中

最常见到“伤害”的。

但有没有爱情,

对于他们来讲,

似乎又并不那么重要。

【一、这个时代的“爱与孤独”】

从脱离了母体那一刻起,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站在历史的纵轴上去看,人生而孤单,无不是独来独往于天地之间。而社交恐惧者,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群落之一。

这是病,得治

社恐者小郑的孤独人生,就是在“恐惧”和疏离中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畏惧人群,小郑已经不记得了。打小他就是孩子中的“弱势群体”,别的同龄孩子都有个哥哥姐姐撑腰,偏偏他是独生子,所以不管是比他大的小朋友还是比他小的调皮孩子,都有欺负他的“权利”, 受了欺负也不敢跟家里大人讲,次数多了,也就麻木了,大多数时候他选择忍气吞声。这种状况贯穿了他的少年时代。他在班级里像个隐形人。上课时悄悄地来,放学时抓起书包形单影只地溜掉。他会本能地抗拒一切让自己有压力的人和事,所以集体的活动很少参加,以至于有些同学根本想不起来班级里还有他这么一位同学。有时候他也想和大家靠近一点,但是多数会在内心的抵触中败给自己的懦弱,憋闷而又畏惧地远离一切热闹的人和事。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多起病于青春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恐惧者的终身发病率会达到8%左右。“它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发病年龄在13岁到24岁,平均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如果不及时治疗,有50%的患者单身,70%的患者会失去工作。”在美国最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对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8.15%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其中女生多于男生,处于高考、中考阶段的学生发病率最高。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病症普遍认识不足,所以大量的社恐者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甚至在“宅”成为年轻一代的普遍印象时,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社恐者会被简单看作“宅男”“宅女”而无人干预。

如果只是“宅”还好办了呢!实际上,真正有社交恐惧的人,他们内心的大门是封闭的,几乎很难对别人打开。“社恐到已然坚持不下去了。每天都想着飞来横祸死了算了,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主动和家人隔离,知道他们帮不了我,但是自己又孤独得无法忍受。现在每天都要喝满满一高脚杯红酒才能睡着,想到未来,就无比绝望和恐惧……”

生活中,大多数社恐者很少跟人主动沟通。他们很害怕打电话、接电话,尤其是陌生电话,更喜欢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方式联络,但又很少主动联系朋友。“我几乎不打电话,除非是迫不得已。打电话之前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鼓起勇气。”他们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自己的活动,经常心慌、紧张心跳,很容易自卑。“极其需要安全感,有被迫害妄想症”,“害怕在社会上生存,总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

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被折磨

相对于其他的精神类疾病,社交恐惧者是一种“人畜无害”的存在,他们躲在自己的空间里,不想跟别人接触,也不想被别人打扰,甚至会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而孤立自己:“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最关键的,他们害怕受伤,“思维十分纤细,神经过敏,加上性格偏执,容易‘受伤’,把别人无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为恶意……他的神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伤而导致情绪不良,这给他(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他越来越讨厌和回避社交,也让其他人要小心翼翼与之相处,以免一不小心‘伤害’到他。”

而爱情是所有情感关系中最常见到“伤害”的。“你一点都不期待爱情吗?”一位社恐女生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沉默了,后来她这样回答:“谈恋爱好麻烦,两个人还得天天腻在一起,我可能真的会单身一辈子……”

有没有爱情,是不是孤独,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那些“见过一两次面甚至没见过,看看照片就在网上聊聊天,顺理成章就能谈恋爱”的经验,对于社恐者来说是一个灾难,“非常不理解……除非现实中跟你很熟,我在网上才会愿意和你详细聊。”所以更多的情况下,是“同学聚会不去,见了人也不爱打招呼,躲着。相亲会?别闹了,屁都放不出一个来,去干吗?”

“我活了那么多年,才发现我只和这么几类人处得来,一种是会宽容人的人,愿意包容我;第二是也很内向,冷场不尴尬的人;第三是非常单纯,好相处,不会拐弯抹角的人。并不是我喜欢他们,只是迫不得已,相对好相处。”这看起来就像是一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经不起一丝一毫的风霜。所以,恋爱对于他们来讲,有时候不啻面对一种巨大的风险。社交和更进一步的爱情,很有可能收获的快乐远不及痛苦多。“不喜欢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觉得好像被扒光衣服一样浑身难受。”

吊诡的是,社恐者的孤独恰恰来源于其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如一位社恐者所说的那样,“我是不是不该谈恋爱?在近距离下,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脆弱和嫉妒……时刻会被疯狂的情绪给烧死……我会把之前隐藏的脆弱伤口,全都敞开来,血淋淋的,只有我自己能看到。而在男友眼中,(我)就是一个肢体完好的人,无病却喊痛。在他,我矫情,不可理喻。在我,他冷漠,不关心我。”有心理专家分析道,“既害怕关注又渴望关注”的焦虑,使得他们表面上害怕被别人关注,但内心中的潜意识里对爱又是如此渴望,“非常渴望关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他是一个表演者”。“自我虐待和自我摧残常常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他们借此来展示自己的伤口,借此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他们活得很累,可他们又不愿意改变,因为没有了表演他们什么都没有。”

残酷吗?也许。但是不敢直面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就没法走出社交恐惧。

网络社交,会是出口吗

大多数的社恐者会宅在家里,这让他们有了上网的充足时间。拜网络之赐,社恐者有了更多接触陌生人、接触同类人群的机会。

创业者栗浩洋也有过社交恐惧症。“二十岁那年,栗浩洋有社交恐惧症。为了向同学请教问题,他端着盘子在食堂游走了一周也没敢和人开口交谈。”如今,已经走出来的他专门做了一款“朋友印象”的社交软件,“正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社交恐惧症,所以看别人在社交软件上生硬搭讪时,内心会焦躁不安,特别替他们着急,让我想到曾经的自己,非常感同身受。”对于社交恐惧者来说,他们连搭讪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通过搭讪去主动社交。栗浩洋采用了“匿名”的方式来鼓励社交,“社交软件并不只是给会社交的人用,一定要考虑到对这方面不擅长的人群。”

很多社恐者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极为稀少的朋友能够相处得来,在他们面前会较少焦虑而完全放下恐惧的包袱。实际上,如果在网络中观察社交恐惧者,他们大多在智商上毫无缺陷,甚至会因为独处时间长,喜欢读书、思考和自我分析而显得非常聪明。他们在不正面与具体的人相处时,沟通的方法、逻辑、文字表达都正常得“无可挑剔”,所以,“匿名”、不见面,也许真的是适合社交恐惧者的交往方式。通过这种不见面、无压力的交流和沟通,先在心理上拉近双方的距离,相互熟悉、接受彼此,然后减低焦虑、放下防备,或许能够成为社恐者走出“恐惧”阴影而收获爱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