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明的目标有待斟酌

时间:2024-05-21

文-乐倚萍

文明的目标有待斟酌

文-乐倚萍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

都有让生存更苦难的劣根。

将人类与我们的近亲黑猩猩相提并论,已不是个新鲜的提法。在DNA层面上,我们和黑猩猩只有1.6%的差异,贾雷德·戴蒙德很自然地以《第三种黑猩猩》为题,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在戴蒙德笔下,进化虽使人类比我们的近亲多出许多竞争优势,本质上的相似性却始终影响我们的决断。“考虑到智力、社会组织以及对疼痛的感受能力,很难在人类和其它动物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界限。”譬如,人类为何钟爱瘾品?戴蒙德将之与动物“使生存更困难的特征”联系起来:雄性通过危险考验来标榜自己的优秀基因。当然,如果理性分析,我们也会同意,沉迷瘾品代表了“低下的判断能力”,而非性选择上的优势。又如人类引以为傲的艺术,归功于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在没有觅食压力的环境下,被囚禁的黑猩猩也会进行艺术创作,并非常享受这一过程。艺术欣赏的能力内嵌在我们共同的DNA里。

潜在的灾难,像人类头顶的一片乌云,挥之不去。当人类以世界主宰者的身份发展文明,忘却了早已埋在基因中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要比核战争的阴云更值得忧虑。这兴许也是丽贝卡·斯黛芙奥夫要为此书改写简明版的原因,删去晦涩的论证,用直白的例子让更多人关注,我们必须共同阻止这场灾难。

人类演化的历史并不如表面那般光鲜。从狩猎采集进化到农业种植,但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大规模地威胁过人类;到了工业社会,阶级分化日趋明显,少数人的闲暇建立在透支他人基础之上;现代技术和激增的人口反而让我们有更大力量引发环境浩劫,绿色的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灰色,雾霾大规模地发生。人类本性中毁灭性的成分解释了大刀阔斧消除异己并非文明的悖论,种族屠杀的历史莫不裹挟冠冕堂皇的借口,近乎自残式地损坏环境让人类的生存质量不断下降,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移到落后国家,被重金属污染的水流进海里被鱼虾吸入,而后回流到发达国家的餐桌。

如是,当下的发展是不是在自掘坟墓还很难说。戴蒙德不无辛辣地讽刺:“探险家在发现技术落后的人类族群时的反应是向他们开枪、用新的病菌摧毁他们的种族、摧毁或掠夺他们的领地。”所以,别忙着向外太空发射无线电信号了,倘若存在比我们更进步的文明,怎知他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也在《三体》中体现了类似观点。

比人类强壮、凶猛的动物都曾因人类的到来走向灭绝,我们真的有信心能在这个星球上长治久安吗?人类文明的归宿又在哪里?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中提出真正需要讨论的社会发展问题:如何影响物理、经济、智力等自然环境和知识环境达到相应目标。倘若我们已经如戴蒙德所言成为担忧子孙能否生存的第一代人,那么文明的目标就有待斟酌。我们必先自知,才能客观看待世界;必先自省,文明才有未来。

责任编辑:刘善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