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文-浮琪琪
你是表情符号的重症依赖者么?
文-浮琪琪
它们最终的威胁不是代替语言,
而是控制我们的文化,
简化我们的大脑,
使其变得浮躁和苍白。
前两天,有人发起一项网络小实验,倡导网友在24小时内不在线使用任何一个表情符号,即使你交谈的对象正在对你进行表情轰炸。实验结束时,至少有5300多网友参与并留言,其中超过 30% 的网友尝试失败,而实验成功的人一半以上觉得煎熬难忍。小小实验正戳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表情符号的重度依赖患者。
2015年,牛津字典推选的年度高频热词并不是哪个文字,而是一个“笑哭”的emoji(注:来自日语,意为“图形文字”)表情符号。足见emoji 表情成功跨越语言障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表意符号。其中,emoji 表情符号在社交媒体交流中被运用得最为频繁。
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如此热衷使用表情符号?甚至一言不合可以斗图三百回合?因为表情符号在表意沟通方面比文字具备更多独特优势。如果你心情愉悦,发送一个开口大笑的小黄脸,如果你难过,发送一个嘴巴下弯或流泪的表情……完全摹仿人类情绪设计,丰富的表情符号可以简单粗暴又无比精准地将情绪变得可视化,使交流更迅速直接、生动易懂 ,且不存在语种或文化程度差异等障碍。
特别是当我们处于非面对面的的线上场景时,文字通常会使交流出现尴尬或被误解的情况。例如,明明只是言简意赅的表达同意,你如果只打出“好的”两个字,可能对方就会猜测你这么冷淡难道是心存不满?但如果能在“好的”之后加一个微笑的Emoji 表情,那就完全不必担心出现类似误解。
不少网友使用表情包是因为这样斗图会很爽,省略了遣词造句的思考过程,不用过脑子就可以甩出不同的表明包来表达意思。况且很多言外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包通过夸张、细微的图片完全可以精确表达,而且一场斗图带来的情绪宣泄的快感也让人迷恋。例如在今年轰动互联网世界的“帝吧出征”中,“帝吧”网友的冲锋陷阵并不是纯文字的论战,而是以一招招表情包打得对方毫无反抗之力。
其实,表情包的这些特点能被视作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契合当下人们的共通心理。我们都担心被误解,所以才会不仅发文字,还要运用表情来确保情绪传达无误。我们担心如果大家都用表情符号而自己不用,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不潮流。我们想要塑造友好善意、风趣幽默的良好社交形象,所以我们也跟着斗图。特别是在地位不对等的关系中,地位低的会频繁使用表情试图来表达尊重、减少文字表达的不确定性、 拉近双方距离,而一般地位较高的一方则不用顾虑很多,简明表达意思即可。
正如参加24小时禁用表情小实验的网友所说,“感觉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很多”、“我为什么害怕别人以为我生气了”、“斗图的我好敷衍像是在表演”“……在享受表情包带来的各种便利优势时,我们是时候该反思表情包依赖的其他不良并发症。
还记得之前是怎么发信息么?你遣词造句甚至连标点符号也要打对,这种认真的模样已经许久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懒于思考,语言文字能力迅速退化,交流起来词不达意。现代生活残存的一点仪式感和分寸感也在斗图里被完全抹杀。
我们不再反复编辑发送或仔细阅读一条信息,不再惴惴不安地揣摩有趣的小情绪。告诉你“我爱你”和发一束玫瑰,祝福你“生日快乐”和发送个“蛋糕”,他们之间的价值并不一样。一言不合扔表情摧毁了任何一场交流具有仪式感,变得隆重和深刻的可能性。
我们活得越来越累,不再特立独行,不敢与众不同。因为担忧别人不喜欢我们,所以频繁使用情绪直露的表情包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我们习惯讨好别人,乐于给自我塑造一个随和亲切的友好形象,即使内心波涛汹涌也要随手丢出一个搞笑表情。
霍兹曼早就警告我们,“媒介的暗示隐蔽而有力,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表情符号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对文字文本的补充,更成为网络媒介影响社会文化结构的一把利器。其最终的威胁不是代替语言,而是控制我们的文化,简化我们的大脑,使其变得浮躁和苍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