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孙铁翔:记者突击 不负使命

时间:2024-05-21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孙铁翔:记者突击 不负使命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不深入一线就不会有深刻的报道,在办公室里编稿子和到一线采访的收获是天壤之别。”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大场面”而生的,而孙铁翔就是这样一个人。

“5·12”汶川大地震,他是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布后,他两次随海监船赴钓鱼岛海域见证了第一个中秋、国庆和春节,用新华社的报道宣誓了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拉萨“3· 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南海“981”钻井平台护航、“湄公河复航”、“4·20”芦山地震……在这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都会出现孙铁翔的身影。

今年2月19日,孙铁翔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代表向***总书记汇报赴基层采访情况,得到总书记肯定和勉励。5月4日,他获得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殊荣。他说:“此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与其说是授予我个人,倒不如说是全社会对新闻人的认可”。

深夜千里奔袭:不深入一线就不会有深刻的报道

从业十年来,“5·12”汶川地震报道让孙铁翔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是他接到的第一个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不满一年。

13日清晨,孙铁翔到达北川县城外,他逆着人群往北川县城里面走,“基本没有站立的房子”,他这才意识到这次地震的严重性。而在北川中学校门口看到的一幕,让他尤其揪心。“一个穿天蓝色衣服的小姑娘被水泥板死死地夹住倒挂在那儿,而在倒塌的校舍下面,还埋着很多学生。”

孙铁翔这时想尽快找到负责人了解情况。他远远看到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大胡子”军人在前面,就赶紧走过去。他就是时任驻渝某红军师师长王凯。

“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这是最重要的,全靠铁锹不管用。没有水,除了北川县城其他地方的受灾情况还不知道。”王凯师长毫无保留地说道。

根据他的详细描述,孙铁翔写出了第一份反映北川县城救灾情况的参考报道,解除了当时北川县城“信息孤岛”的局面。

“不深入一线就不会有深刻的报道,在办公室里编稿子和到一线去采访效果是天壤之别。刚工作时,‘新闻理想’这个词本来对我而言更多地是一种职责使命和职业精神。但通过‘5· 12’汶川地震的采访,它逐渐变成了一种前行的信仰。”孙铁翔说。

突发事件报道:每次都会“后怕”,但每次却又义无反顾

参与了这么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孙铁翔直言不讳,“首先是后怕。不论去哪儿报道,每当回程的飞机在北京降落,心的石头就落地了,心想‘终于又回来了’。”

即便如此,每次接到新的任务,他从来没有犹豫过。“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比较喜欢接受不同的挑战。每次突发事件报道,如果没有派我去心里还会有些失落和遗憾,请战的意愿比较强烈。”

最近,孙铁翔又被选为“国家新闻应急记者”团队的成员。“也许再有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报道。”

“作为一线报道的记者,不光是要通过报道鼓劲,还要能推动实际的工作。比如像在北川,通过我们的报道,更多的大型机械设备就被运进入了北川,更多灾区群众能够尽早被救出来。”他说。

做好新闻报道:既要坚持脚踏实地,也要勇于激浊扬清

今年2月19日,***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调研。在新华社,总书记连线河南记者、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听取了新春走基层记者的汇报。孙铁翔,就是那位向总书记汇报正定县塔元庄村民生活现状的记者。

在孙铁翔看来,总书记的肯定,既是对于记者下基层的重视,更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激励。孙铁翔说:“我们这个国家,不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我们新闻舆论工作也一样,每个阶段都会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调整,在当前新闻舆论工作必定要经过这样一个改革的时期,重新制定目标,也给我们重新制定了任务。”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角色是否要发生变化?“之前作为记者,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宣传报道。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觉得我们记者更需要明辨是非,特别是通过报道激浊扬清。”孙铁翔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