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魏坤琳:科学男神的另一面

时间:2024-05-21

文_王立波 王子怡 刘婵



魏坤琳:科学男神的另一面

文_王立波王子怡刘婵

“我问我女儿你想干什么,她说想当科学家。我问她:‘你确定?’”魏坤琳摇摇头,脸上是苦笑:“科学家可不是一个好职业。”

2016年初,科学判官魏坤琳因为《最强大脑》第三季的开播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2015年底,《最强大脑》第三季正式启动,继“Dr.魏”——魏坤琳、陶晶莹、海军少将张召忠之后,青春作家郭敬明成为最后一位常驻嘉宾。

正式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苏清波“光点美人”挑战项目宣告淘汰,因为评分标准不一致,郭敬明与魏坤琳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郭敬明认为,静止光点挑战项目——“星际穿越”挑战中魏坤琳给出的9分和动态光点项目中的6分相互对比显得不合理,在打分上存在很大问题,魏坤琳则认为郭敬明的判断“很业余”。

魏坤琳因认为郭敬明“翻陈年老账”说“像和女人在吵架”而将郭敬明激怒,在魏坤琳作出道歉时郭敬明表现出拒绝接受的态度,导致节目录制一度被中断。

“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从“铁面判官”“科学男神”,到此次“吵架事件”的爆出,观众们透过电视屏幕看到魏坤琳时总会说“颠覆科学家形象”。

但是谈到“科学家形象”,魏坤琳立刻纠正了概念上的误区:“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是两回事。”在他看来,科学家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除了工作内容之外,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科学家也都有不同的个性。

同时,魏坤琳说,科学研究始终十分艰苦,当下年轻教师所面临的压力从未有过丝毫的减轻,“就像我一样,除了搞那些节目之外,必须在实验室呆着。其实没有颠覆,公众对科研的印象是对的,现在还是很辛苦,而且越来越辛苦。”魏坤琳说。

2015年春节,大年初三,魏坤琳又扎进实验室里。春节期间的北大,校园里已经很少能见到学生的踪影。在王克桢楼安静的走廊里,魏坤琳碰到了同事,两人互相打个招呼,又钻进各自的实验室里忙活起来。

过年期间在家呆了三天,魏坤琳说:“皮都痒了,真的。”讲着话,魏坤琳站了起来,“不好意思我站一会儿啊,腰伤,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通病,我们系的老师都这样。”

“魏老师就算是周末或者假期也都会来实验室,无形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啊。”魏坤琳实验室里的学生、2011级心理学系本科生石玉生在谈起魏老师时不禁说,“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无论周末还是法定假期,魏坤琳几乎都扎在实验室里,三餐经常全部在学校里解决。“要不是你们过来,我现在就在写文章呢。这就被你们中断了。”魏坤琳指了指面前的电脑,对记者说。

每当学生们因为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魏坤琳帮助的时候,无论何时魏坤琳都会认真地与学生进行探讨,不需要任何预约。经常等到所有问题解决后,已是深夜十一二点。

2011级心理学系本科生张吉远曾经在魏坤琳的指导下完成本科生科研项目,他说,“科研的难点通常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是魏坤琳发愁的却是“无法约束自己的灵感”,对于魏坤琳来说,过多的灵感甚至使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相关的研究。

参加《最强大脑》时,有位选手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计算出汉字的笔画数,这引起了魏坤琳的兴趣。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位选手的大脑运转,魏坤琳专门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行为实验和1个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的大实验。邀请了数笔画数速度极快和速度正常的对应实验人员,在“真字”“假字”“伪字”“自由笔画”的情况下计算笔画数,并通过仪器的扫描观察大脑机能的区别。

魏坤琳说自己最初之所以同意参加《最强大脑》,就是因为觉得节目好玩,可以遇见具有各种“超能力”的选手。

每当魏坤琳的学生向他询问实验的思路,魏坤琳都会说:“我们有很多可以做的啊。这个没有人做过的吧?那个也没有……”

在做运动控制的项目时,他就提出了一个新点子——让一些没有运用电脑经验的人去操作鼠标,以此观察人们对手的控制是否会受到鼠标使用经验的影响。这项工作为感知运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同时也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官方网站。

“我觉得这些事有意义,就不会懈怠。当你热爱你的工作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累。”魏坤琳说。比起在实验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间,魏坤琳陪伴家人的时间实在不多,只有每晚回家后才能陪陪女儿。

“我问我女儿你想干什么,她说想当科学家。我问她:‘你确定?’”

魏坤琳摇摇头,脸上是苦笑:“科学家可不是一个好职业。”

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第一季《最强大脑》第一期节目录制之前,嘉宾们正在匆匆吃着午饭。编导突然跑过来,让所有嘉宾都马上说一句自己的口号,看着身边妙语连珠的陶晶莹和梁冬,魏坤琳憋了半天,蹦出来了一句“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他没能料到,这句话在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立刻走红,甚至还有人创作出一首“Dr.魏科学神曲”,引来无数网友膜拜。

魏坤琳说:“这个评判标准是说在这个有限的舞台上面针对这些人的能力的判断,但是不能说评判任何事物都依赖科学,因为还是有很多东西不能用科学解释的呢,对吧?”

节目里,选手们能否晋级有时可能就取决于他的一句话,因为在评判过程中有些不近人情,陶晶莹还憋着声音学过他的腔调:“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节目之外,一些人因为这句话批评魏坤琳很“轴”。因为他身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冷静的评判风格,还有人称他是“铁面判官”。

为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魏坤琳尽量地展现出了一个“科学教”信徒的潜质,“其实哪有这个东西的存在?”魏坤琳无奈地笑笑。

很多时候他也受到了节目的约束,他背后的“科学家顾问团”会对挑战项目进行一个基本的评估,而魏坤琳只有一点权力,根据选手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作出最后评分。

魏坤琳的学生张吉远跟随他一起参加了前两期《最强大脑》节目的录制,节目里的魏坤琳在学生眼里很不一样。“我们觉得他很好笑,在节目里他很拘谨,刚开始是因为紧张,后来不紧张了他也会很克制自己。脸上的笑容一看就是挤出来的。”

同学们一致的感受是化妆师把魏老师“化瞎了”,但是他的语言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直接。“魏老师讲课时,肢体动作很丰富,语速飞快。更为经常的状态是很严肃地讲一件事情,讲完就开始笑。”

在采访中,魏坤琳也隐约透露出一些不满。在他看来,一些记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新闻报道里断章取义,以至于引导舆论倾向。魏坤琳说:“很多科学家为什么不喜欢在媒体上说话?就是因为他有可能被媒体曲解。”对很多科学家来说,当今的舆论氛围并不十分健康。

魏坤琳说自己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但是成名之后,他的自由还是或多或少地被束缚了。当他走进自己最喜欢的湖南餐馆的时候,他再次被热心的观众认出来,开始发现自己被偷拍。对于偷拍的行为,他很是反感。“你大大方方合影不就完了嘛,你这样是干吗?”魏坤琳还拿出自己的手机,慢慢从桌下举起,眼睛偷瞟着手机屏幕,模仿当时的情景。

而录制节目最大的好处,在魏坤琳看来,莫过于纠正了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别人看我们和算命的一样,但是其实不是这样,认知心理学讲的是人的心智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北大的老师一大半做的都是认知心理学。”

魏坤琳也说,参加《最强大脑》为他带来了很多科研合作机会:“我的一些主意和想法,(如果想)找到资源去实现它,就变得更加容易。”但他抗拒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谢绝与科学无关的曝光:“你们是北大的,要不是北大的我还不接受(采访)呢。”至于为他量身打造的节目,乃至拍电视、拍电影的邀约,他会直接拒绝:“这是何必呢?反正我不干。”

“只有专业的,有利于科学传播的采访,他才接受。”2012级心理学系硕士生印丛说。

“铁面判官”的另一面

走进魏坤琳办公室时,他正在里间和学生讨论实验细节。一改荧屏中的“男神”形象,凌乱翘起的发梢,简单的POLO衫,脚上趿拉着的拖鞋,构成了眼前的魏坤琳。

看到记者进来,魏坤琳立刻起身,把堆放在椅子上的衣服一把抓起,扔到一旁的沙发上,并示意就坐。刚一坐下,魏坤琳就说:“赶快开始吧,我们尽快!”采访过程中,他的催促从未停止,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以“OK!下一个!”结束。

而在校园里,很少会有人把魏坤琳和电视节目中的“高冷男神”联系在一起。平日里上课,魏坤琳穿着很随意,因为有运动的习惯,运动服其实是他的最爱。很多时候,他的发型会有些凌乱,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甚至让人感觉不修边幅。

系里的老师有时见到他会开玩笑说:“哎呀,我们系的大明星来了!”魏坤琳听到只是尴尬地一笑。但在遇到他认识的学生时,他会在同学还没有看到他之前,就抬高右手,微笑,主动打招呼。

每逢假期,魏坤琳还会抽时间带领实验室的同学们滑雪、爬山、去农家乐聚餐。为了迁就不太会滑雪的同学们,魏坤琳特意从中级雪道滑下,但他帅气的单板依旧瞬间惊艳了在场同学。石玉生说:“去滑雪的话魏老师就负责耍帅咯,各种单板各种滑,滑雪到中午还大手一挥说:‘我请客,随便吃!’大家超级开心。”

在海边度假时,魏坤琳亲自上阵,指导同学们一起搭帐篷、烧烤,还带上了便携式天然气炉,煮“民间版”关东煮给同学们吃。吃饭时,魏坤琳会把好吃的留给学生们,自己最后才吃。看着同学们在海边疯玩的时候,他会淡淡地说一句:“这些我都玩过了。”

“然后他就戴上墨镜,自己去帅了哈哈哈。”石玉生笑着说。

虽然和学生关系很好,但是遇到科研上的问题,魏坤琳从来不含糊。进行组会报告时,魏坤琳刨根问底似的追问常使得一些对于报告文章熟悉不足的同学面红耳赤、支支吾吾。石玉生讲起自己曾在完成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认为实验的控制条件“差不多就行”,魏坤琳得知此事后,十分严厉地批评了他。

对于从小到大也没怎么受过批评的石玉生来说,当时既难过又尴尬,但他说:“魏老师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批评过后,他依然会在朋友圈里时不时地冒出一句“老板最帅!”

当被问起觉得魏坤琳哪里“帅”时,石玉生觉得除了颜值高、经常运动很阳光,正是魏坤琳在科研上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最帅。更重要的是,魏坤琳会关注一些很人性化、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进行帮助糖尿病人以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等等,这让他觉得魏老师“很帅”。

印丛在刚入学时,便和魏坤琳一同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大会,报告研究结果。由于缺乏经验,她在报告时严重超时,因此受到了同系老师的批评,站在台上十分窘迫,“但是老板(魏坤琳)那个时候就像个学生一样举起手,大声地辩护‘她刚入学!’让我觉得心里非常温暖,所有的丢人、没面子、不开心,都没有了。”会后,魏坤琳又专门针对她的演讲,在文章结构、详略分布、举例说明等方面特意进行了指导、讲解。回忆起此事,印丛说:“那更像一个好友的支持。”

责任编辑:董铁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