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董铁莹
创新,其实就是人类本身。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因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而最终攀上食物链的顶端。因为生存之上,我们还牵挂着梦想。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基因中从未刻上循环往复和固执守旧,以一往无前的集体意志冲破旧有观念体制的束缚,迎接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变革时代的到来。
在人类社会求变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叹时间的维度竟是如此相对。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用几十个世纪储势蓄能,在冷兵器的短兵相接中缓缓构织出社会制度的雏形。直至18世纪后半期开始,文艺复兴让人类思想的开化终成燎原之势,技术创新引发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从手工劳动带向动力机器生产,“机器时代”、“电器时代”依次到来。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墙上挂钟的嘀答声提醒着技术变革的时间表。而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固有认知。地理空间不再是阻隔,互联网技术将天涯变为咫尺;上天入地不再是梦想,人类将好奇的触角大胆伸向星球之外的世界;永葆青春不再是传说,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生命的极限不断被刷新创新的激情被彻底地点燃,每分每秒,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人在兜售他们的创意和产品。在仅有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已被翻天覆地般重新改造和定义。之前让人自豪的以劳动强度衡量生命贡献的公式被彻底替换了,人们开始关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效率,创新创意渗入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已经比肩接踵而来,“绿色革命”势在必行。在全球能源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工业4.0”概念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在弥补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在工业革命后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狂飙突进,一次次驶向未知的“蓝海”,呼唤着创新,开发着人类的无限潜能。
全球化、個人化、互联网化,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转折时代”里,创新不是只局限在科技创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寻求突破,各个行业都在研究转型升级。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操作;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还是小而美的生活日常,都有创新生长的土壤和养分。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我国,总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创新的基因,中国人只懂抄袭和模仿,并列举出了许多显眼的例子。不可否认,与美国等具有强劲创新力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创新创造方面确实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但这不构成我们质疑国家创新精神的理由。由于近代以来,受到社会旧有体制的束缚以及战争的影响,再加上西方在文艺复兴后社会狂飙突进的变革,古老的民族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被外界贴上弱者和守旧的标签。但一段历史时间内的国家经历并不能代替整体民族性格和格局。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富于创新精神,大量发明创造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然科学方面,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各个领域都著作频出,能人辈出。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百家争鸣引起的社会思潮远播海外,对众多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承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时至今日,呼唤创新正成为时代的强音。不仅在政府层面,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舞年轻的创客们在各个领域发挥才智,我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正逼近领先的经济体。同时对于年轻人自身而言,他们也不再是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勇于尝试、不惧失败成为他们诠释创新精神的基本态度。事实上,创新是对既有框架的突破,哪有一蹴而就、一次成功?那些各个领域的创新代表们又哪个不是在失败无数次后仍然选择坚持?创新说到底还是在于人才,聆听他们的故事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并非夸大创新的作用。众所周知,创新只是解决问题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在既有理论或应用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现有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避免资源的无端消耗和浪费。同时,社会应当给予创新者包容和宽松的环境。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创新力极强的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允许失败。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机会,第二次不行还有第三次机会在反复挑战和试验的基础之上,终究迎来最后的成功。社会的宽容度直接决定了创新的成功率。因此我们要对创新进行正确的解读,抱以正确的态度,也唯有此,才能在全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青年一代是创新的主力军,我国“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教授告诉《中国青年》记者,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参与全程科研的大多是刚毕业的本科生。这说明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敢于挑战的冲劲更足,不怕失败的勇气更大。而很多年轻人对于创新一词望而生畏,觉得自己没有专业知识背景、没有足够时间投入、没有资金支持但我们看如今的成功者们,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却在电子商务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刘强东在校读的是社会学系,却最终成为华人经济领军人物;童之磊创业之初毫无资金支持,却靠着执着和坚持成为数字出版的排头兵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昨天还与你同坐一个教室的小伙伴,明天就可能成为创新之星。
创新,永不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