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奋斗是生命的密码,永不可失

时间:2024-05-21

文/王丽伟

奋斗是生命的密码,永不可失

文/王丽伟

今天再大的事儿,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儿,到了明年就是故事。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说到奋斗,我的第一反应想起来的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帮我带带孩子,喝点儿小酒儿,没事儿和小区里同龄的大爷大妈们聊聊闲天儿。要是把他之前的履历描述一下,可谓简单至极:典型的北方老农民,一辈子土里刨食,养育了几个孩子,从未大富大贵,真真是平凡无奇。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过去几十年看似白开水一样的经历在我心中却越来越有分量——青年时代他干过砖瓦窑,热得就像蒸桑拿,一天才几毛钱的工资;结婚生子后,除了伺候十几亩的土地,还倒腾过药材、辣椒、花生,拉过砖头、石头、砂子,最多一车能挣80元,还因为要拉出陷进泥里的车,被钢丝绳误伤打落了几乎一排的牙齿;当油漆工时,在一次事故中身体被大面积烧伤,到现在还能从脸上看出疤痕……

在被生活如此“折腾”之下,父亲不但咬牙挺了过来,还靠着执着的韧劲盖起了我家的新房,供养了我们几个孩子健康成长并读完大学。

是的,以父亲的文化程度,他可能都不知道“奋斗”这个词儿。奋斗于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是基因里的,是流在血脉里的。一言以蔽之,他奋斗的动力是他的责任,责任在肩,他选择了负重前行,而不是逃避躲闪。我想,父亲奋斗的轨迹也基本是上一辈大部分农民一生的写照吧。

跟父亲比,跟父辈们比,我们还要不要奋斗呢?我们奋斗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在心生倦怠、萎靡不振的时候又何以重整旗鼓呢?

当下,奋斗的外壳可能是酷的、是炫的,是看起来不再那么“苦大仇深”的,但不管它是以传统的“挥汗如雨,像老黄牛一样耕耘”的老样子,还是以“脑洞大开、创新创造”的“互联网+”的新思维呈现,内核依然是不满现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未来。那么奋斗的动力是什么?是成名、成家、成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读了多年的书,然后迈出学校走向社会喊一句“我来了”,踌躇满志地想要靠奋斗成就一番伟业,彰显自我。可骨感的现实却是这样的:且不说跟先天各种条件优越于我们的人比会大受刺激,发出我再奋斗十年也赶不上人家的感慨;就说作为职场人都会遇到的沟沟坎儿坎儿,诸如薪水太低了,升迁无望了,遭人排挤了,满腔热情迎头被泼一盆凉水了……凡此种种糟心的事儿经常把我们脆弱的小心脏击得粉碎,至此才恍然大悟,想象和现实有着三万英尺的距离啊!于是乎,心灰意冷者生出“混事”哲学,从而远离“奋斗”。

轻易就被打回原形,是因为所谓的奋斗都仅仅是围绕“我”的需求而展开的,而不是“责任和理想”;是因为并没有客观地认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所说的责任和理想绝不是宏大的和平正义什么的,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应该有的担当精神和角色意识。另外,还要诚实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羽翼需要一点点丰满。从“我”的小格局中走出来,多想想“我”之外的人和事,心胸才会变大变宽,才不会分分钟被击垮,才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即便是“端正了态度”,也难免还有灰头土脸的时候,还有偶尔会泄气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看书。著名作家池莉说,“我一旦遭遇艰难困苦,就会一头扎进书堆;胡乱的大量的翻阅,多少都会给我以拯救。”多看点儿书,特别是能够结合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就更好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气神儿慢慢儿就逐渐回来了,又能精神满满重新披挂上阵,淡定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了。再来,就是得考虑对下一代的影响。君不见有多少翘楚精英谈到成长的历程,都会提到年长一辈的谆谆教诲,尤其是父母的奋斗史。为了成为子女的榜样,也得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加满油继续Fighting!

今天再大的事儿,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儿,到了明年就是故事。没什么是过不去的。经受一些急难险重,打击挫折,人是会变得越来越自信的。为责任和理想而奋斗,是我们生命的密码,永不可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