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识别庸吏

时间:2024-05-21

文/杨治钊

如何识别庸吏

文/杨治钊

干部做事不做事,是不是庸吏,群众最有发言权。

有些官员和干部懒散不作为,庸庸碌碌混日子,得过且过,毫无成就,成了所谓的庸吏,其为官之弊害众所周知。而如何识别庸吏,怎样杜绝庸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庸吏的表现及弊害

据《清史稿·列传》记载,清朝有一名大臣叫曹振镛,是历史上庸吏之典型。他祖籍安徽歙县,27岁开始当官,至80岁去世,官至军机首席大臣,从政时限长达52年,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大学士而成为三朝元老,无论跟着谁,谁都找不到他的毛病。

曹振镛没有任何贪污受贿的记载,亦从未发现令人称赞的功绩,在清代官场中之所以成为不倒翁,清人朱克敬在笔记《暝庵二识》中揭露了曹振镛为官奥秘,“曹公恩遇益隆,身名俱泰,某门生请问其故,曹公曰,为官之诀窍,多磕头少说话,可至官运亨通。”

此外,他还向道光皇帝出馊主意,在奏章中择其最小节目之错误者而谴责之,使众臣感知皇帝明察秋毫。道光皇帝听从曹振镛建议,吹毛求疵,凡有极小错误必严斥罚俸降革。朝野上下震惊,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全部奉行多磕头少说话,报喜不报忧,使帝障目塞听,而致吏治混浊。

曹振镛主持科举考试时,对答卷严于疵累忌讳,不问文之工拙,但作字齐整无破体者,即置上第。那些平庸无能之辈受到重用,德才兼备者被排挤打击,陷入庸吏选拔庸吏的恶性循环之中,因而庸吏当道成为社会前进的惰性力量。

独具匠心识庸吏

如何识别庸吏呢?古人对庸吏画了个像,其诗云:“仕途钻营要精工,信息常通,贿赂常送。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为官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此诗把庸吏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又惟妙惟肖。对于识别庸吏,医生看病的方法值得借鉴,即望闻问切,就能知其病一二了,观察与询问,是识别官吏的重要方法。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曾国藩总结了识别庸吏之经验。考察官吏言谈举止,从神骨、刚柔、容貌、五官、声音、情志、气色等外表中识别是否能成事之官吏。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要看他的志向和爱好,高低贵贱、庸懒勤奋由此可辨。曾公识别官吏,以德为主,以才为辅,德似木之本,水之源头,才如枝叶,水之波浪。如此有品德者,朴实廉介为质,有操守而无官气,肯定不会成为庸吏,定能有所建树。

科学考核杜绝庸吏

北魏时期,以资历深浅选拔官吏,这种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不看为官者德才与政绩,“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致使贤愚同贯,泾渭无别,庸吏层出不穷,激化阶级矛盾,引起暴动与冲突。

那么,如何科学考核官吏呢?唐朝对各级官员的考绩制度值得学习和借鉴。据《旧唐书》记载,唐朝考核官员的内容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分别指品德和能力两个方面。“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既是不同类型官吏的职责,亦是考课治绩的标准。在每年年终把德与才结合起来,各级官署长官对属下考核,评出上、中、下三等九级,并制定量化计分考核标准,具体反映真实的政绩。考核的等第决定着官员的升降和赏罚,若不勤勉从政,就会受到夺禄降职的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了庸吏的生存之道。

如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德才表现与封建时代迥然不同,考核干部更加科学透明,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干部的成绩,尤其是增加了群众公认指数的权重,因为干部做事不做事,是不是庸吏,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识别庸吏应该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考事与考人、能上与能下、官评与民评、对上与对下统一起来,有效地杜绝庸吏,让庸吏无处可逃。

责任编辑:郝志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