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只是多走了一步

时间:2024-05-21

今年7月,中学生物理、化学、数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先后分别于荷兰格罗宁根、法国巴黎、中国北京和苏联明斯克举行。我国4个代表队的19名参赛队员全部获得了奖牌!这样的成绩令全世界震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学教育的水平,为我们继续办好教育增添了信心。这19位同学无疑是我们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但他们却觉得自己很普通,用第21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6位金牌获得者之一周纲的话说,是“我们为自己坚持的信念,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只是多走了一步”。下面还是听听他们自己的话吧。

吴明扬

(第21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6位金牌获得者之一);

我天生喜欢物理,可能因为我妈妈是中学物理老师吧,也可能不是,我天生好奇,觉得什么都很神秘,什么都想知道。这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

其实我不光喜欢物理,我对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兴趣。领我走进科学世界的,是父母讲的科学故事和科普读物。

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看了许多课外书。看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就越想看更多的书。我在书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我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看书时也不老实,我爱挑书上的错,爱反驳书上的观点。那些只是简单解释现象的书我也不喜欢,道理该讲得透彻些,即使我不全懂,只要我能感受到书中的精髓、接触到科学前沿的信息,那我就没白看。

要想真正学好科学,仅仅like it是不够的,这样只能让你得到个好分数;只有leve it,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它,掌握它。我是早已爱上科学了,我会为它献身的。

周纲

(第21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6位金牌获得者之一);

我的最大享受就是,静静地坐着,探索物理问题。物理世界和谐美妙,常常令我陶醉其中。每当我读物理书时,都会感到一股暖流流进心田;每当我深刻理解了一个物理问题时,都会觉得自己又充实了许多,同时又会为奇妙的物理学赞叹不已,为自己在这座广阔殿堂中的渺小而由衷地叹息。

学得越多,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因此课堂知识早已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了。我到处找课外书看,上高二时,高中的全部物理课本我都学完了,开始学大学课本。高二下学期,我考上了面向全国招生的设在北大附中的理科试验班(物理班),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始真正接触物理学的根本所在——实验,开始学习有关实验的系统的工作方法,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物理,也深深感到原来中学里的实验实在太薄弱了。后来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培训时又做了许多实验。我们的实验技能技巧确实提高了一大截,但跟许多外国选手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次竞赛,就是因为实验拖了后腿,我们队才以0.35分之差败给苏联队,只获团体总分第二。

林傲(第22届化学奥匹克竞赛个人总分第二名):

我的命运和物理队太像了。这次竞赛,我的理论分名列第一,实验却太差劲了,结果总分输给了队友。

使我对化学产生兴趣的,正是化学实验。初三,第一节化学课,老师做燃烧镁条的演示实验,那耀眼的白光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朦胧感到化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后来我学得起劲了,抱起姐姐的化学课本和辅导书,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但是实验却总是做得不够完满。

高二开学后,我才知道有个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才知道中国代表团历次取得的好成绩,那时我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像他们那样站在国际竞赛的领奖台上。但是,由于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的辅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居然也到巴黎参赛了。在与27个国家的选手的交往中,他们擅长交往,擅长做实验,给我以深刻印象。

得了金牌,我感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已跳级到中国科大“零零班”深造,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上一层楼。

吴颉(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第一位获总分第一的女学生):

我们几个参赛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次次考试的,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但在巴黎,考试前还是有点紧张,主要是怕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同学的厚望。不过考起来倒也忘了许多杂事。

理论部分第一题就让我碰了钉子,题目看着容易,可就是下不了手,做了约十几分钟只得放弃,好在后面的题目比较顺,有的简直是凭直觉似的,做完最后一题,翻过来再攻第一题,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是无头绪。就这样,后面的题尚未检查,就交了卷。

第二天考试验,还好,最后一题虽未做完,但总算把一部分数据凑上去了。考完了,似乎没事了,可当天晚上就将见到领队老师,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通向巴黎的路,溶入了多少老师的心血呀。他们不仅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使我们受益终生的。到了巴黎,我们几个除了考试就是参观游览,而两位领队老师却哪儿也没去,熬通宵翻译试题,与考试委员会讨论批改卷子等等,辛苦异常。现在我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好成绩稍微报答一下他们了,如果考得不好……还好,远远看见老师情绪不错,这才安稳了一些。

汪建华(第31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4位满分获得者之一):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学后,教过我母亲数学的周乃瑞老师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高二以后,在理科班和集训队,教授们的讲课又把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如果没有这些老师,我绝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非常尊敬他们,但我想,要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过份依赖老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想法是在上小学时形成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次解一道智力题时,我先套用刚学会的解法口诀,很快得出了答案;后来又一想,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解法。我当时大为兴奋:我的脑袋也能想出这么妙的主意!那就不用总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跑了嘛。于是,以后每遇一题我都首先进行独立思考。

这也算我的一条学习原则吧。还有两条原则,一是劳逸结合,不搞疲劳战,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二是博览群书,这样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除了这3条,就剩下自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啦。

初中到高二上学期我是在陕西汉中地区西乡一中度过的。在那里,我参加了县、省、全国举办的数学竞赛,都得了一等奖。这样的成绩使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也更浓了。初三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的一年里,我自学完了高中的所有数学内容,自学了《数论讲义》上册,还做了《几何学辞典》上的1000多道平面几何题。一年之内学这么多东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后,我得到了很大的报偿——数学水平产生了一个飞跃。印象最深的是,我用第29届IMO的试题自测了一番,发现至少能得36分,这个成绩可以拿到金牌。从那时起,参加IMO并得到满分(42分)便成了我在中学阶段的最大愿望。在今年举行的第31届IMO上,我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将到南开大学数学实验班就读。我相信自己能在数学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