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人“与三”

时间:2024-05-21

王平

古埃及人崇尚“五”,我们中国人却对“三”有特殊的感情。《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谷粱传》中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而后生。”成语中,有“三人成众”“三人成虎”“三户亡秦”“三分鼎足”“三阳开泰”“三思而后行”等。谚语中就更多了,“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棵荷花三个桩”“语不三思休出唇,让人三分不算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对“三”的厚爱。

“三”常常被用作一种“强化”的艺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都强烈地表现了梁山英雄的锐不可当。杜甫诗“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三千”便是极言关塞的广袤与寥廓。而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则形象地揭示了创作的艰辛。

“三”绝妙地包蕴着我们民族的一些哲学意识。据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证明,原始人最早只有一和二两个数字,“三”的概念是经过长期思辨后才产生的,在中国古籍中可以见到这种发展的印痕。《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三”成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大、发展的圣数。我们中国人所最早体认的生殖活动,便是阴阳二性媾合为一体,进而产生新的生命。在古中国人的眼里,这“新的生命”便代表了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希望之所在。

实际上,道教的“三清”概念并不仅仅模仿了佛教的“三宝”,更是从中国古老的阴阳原理中演绎出来的,于是便有了天地人、水火气、日月星三组。至于一般人所说的身、心、魂及夫、妇、子,则是上面三组的形象说法。而在犹太教和印度教中,更认为神是“造化者”“维持者”与“破坏者”的三一体。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称印度哲学里的“三位一体的辩证思想,后来却在抽象的思想领域里失掉了”,他认为,“重新认识这一真理乃是我们时代的任务”。而中国人对于“三”的十分丰富的理解和认识,黑格尔当然不甚了了。但对于“三”这一奇特的思想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中国人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都应该走在最前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