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这张外汇劵该部该收

时间:2024-05-21

严向群

去年秋冬之交,一张外汇券在北京市某职业高中引起了一场风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1月6日这天晚自习后,外事服务班的张波和于猛两同学像往常一样结伴回家,走出校门不远,就看到围了一群人,中间还有两个身背照相机的外国人,嘴里叽哩咕噜地说着话,手也不停地比划。张波和于猛走上前用不很流畅的英语一问,才知道这是两位美国的摄影家,因出外拍夜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所住的饭店了。碰巧周围又没人懂英语,所以急得他们简直要“手舞足蹈”了。看看天色已晚,又叫不到出租汽车,张波和于猛决定送他们回去,再说这也是锻炼口语的好机会。

半小时后,他们把客人送回了饭店。就在他们互道“byc—bye”,要分手时,两位客人却从钱夹里取出两张票子塞到他们手上,然后便头也不回地进了饭店。

“原来这是小费呀”,于猛脱口而出,“他们把我们当成了什么?”而张波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这毕竟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笔收入呀!”

回家的路上,于猛再次提出这笔钱不该收。“为什么不该?”张波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报酬。”“可我们做的是好事、是助人为乐,收了人家的钱,岂不成了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于猛说。“服务作为劳动,同样具有价值,为什么不能交换?再说这钱又不是我们伸手要的。为什么人们之间的酬谢,只能以精神的方式?一沾上金钱、物质的边就玷污了‘高尚的道德呢?”张波也说。

直到分手,他们谁也没说服谁。第二天上学,于猛便把这笔钱上缴给学校。与此同时,张波收了外国人钱的消息也在同学中不胫而走,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气愤,也有人扼腕叹息。老师知道后,当众批评了张波,认为他小小年纪,就染上了铜臭味,丢了职业高中生的脸,而张波也针锋相对,认为这才是符合商品经济原则的新观念。同学们也对此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一部分同学认为,做了好事要给钱,这是外国人的习惯,是表示对服务者劳动的尊重,不收固然高尚,但收了也无可非议,谈不上什么丢脸。

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为别人做了事就理所应当地收钱,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它等于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价交换关系。这同救人伸手要钱,帮助人要人送礼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这是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外事服务班的争论在教师中也引起了反响,一位青年教师说:“想不到这件小事,一下子还真有点说不清。从道理上讲这钱也许该收,但我从感情上总觉得过不去。助人为乐,又收了钱,到底是助人还是助己?”

一位中年教师说:“我看这没什么说不清,现在社会上无处不讲价、无人不谈钱,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说到底,张波还不是被人雇佣当了小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几个零钱就打发了?”

也有的青年教师不以为然:“我们的教师业余讲课不也收钱吗?这同张波有何不同?趋利是人之天性,那种悬在半空、一尘不染的道德已经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反映到学生身上为何就变得可怕了呢?”

而一位老年教师则说:“现在青年人怎样看待钱,的确是个大问题。哪些是该拿的,哪些是不该拿的,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复杂得很。”

目前,外事服务班“一张外汇券”的争论已经结束了,但人们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它像一幅多棱镜,折射出各种思想的闪光,反映了目前中学生金钱荣辱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变化;而哪些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哪些是该反对的,哪些是该允许的,一张外汇券给我们留下了一串问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