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王林
关于海南的话题
有一种说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80年代有一个深圳,90年代有一个浦东,而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插曲,这就是海南。
海南不同于深圳,更不同于浦东,但海南不可能仅仅是插曲,特别是当人们发现海南几年来已变得“判若两人”时,便会感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中如果没有海南的加入那将是多大的遗憾。
海南的面积是浦东开发区的10倍,是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四个特区的60倍,海南有650多万人口,崛起的海南将如中国伸入太平洋中的巨足。她将给予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支撑力之大,至今依然难以全部预测。
海南是中国最小的省,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特区。
两千多年来,海南似乎一直在沉默。一岛孤悬海外,除了椰风蕉雨,除了几个正直的政治家被贬谪流落到此而留下的几声感叹,海南还有什么?
还有贫困。
几千年的蛮荒之地,当20世纪即将结束时依然可见的刀耕火种,一代又一代伴着古老的传说和山兰酒没有变化地生生息息。一片绿风热雨遮掩着外人不知的贫困。
体验了困难,发现了与世界文明的巨大差距,便会理解海南人当得知要建省办特区时燃起鞭炮的那一夜为何如此激动。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海南建省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两项提案,这是一条明确的起跑线,从此海南以中国特区省的身份加入了改革开放的行列以及整个世界的竞争之中。
11年前,当中国宣布深圳为经济特区之时,在中国和世界曾引起巨大反响。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深圳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而做为中国海防前哨的海南,在解放后近40年来一直未走上经济开发之路,从而拉开了与内陆地区的距离。当深圳飞速发展了9年之后,海南才开始梳理羽翼,准备起飞。9年,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是一个太小的过程,可对海南来说,要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追回9年?
但海南依然充满了期望,海南有其它特区无法超越的优势:她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处于西太平洋环带上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是我国参与亚太乃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前沿地带:她本身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劳动力资源;海南做为特区地域广阔,使投资开发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海南与大陆隔离却又相距不远,更适宜特区政策的施行。所以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10年之后,海南的全面开发已成必行之势。
海南,“生不逢时”的大特区
在全国所有的特区建设过程中,也许海南承受的磨难最多。特区开办之时,海南正处在连续23个月的干旱之中。当海南建省仅6个月,起步之初,全国开始了治理整顿,给海南吸引资金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内地资金大量抽回,外商投资者唯恐政策有变而观望不前,而1989年3月洋浦风波的发生进一步加剧投资者的疑虑。随之而来的1989年北京事件,给尚无应变和承受能力的海南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人祸之后是天灾,1989年10月,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连续4次冲击海南,给海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2亿元。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海南吸引投资又将面对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两个德国的统一,海湾危机不明朗的前景,造成国际资金的倾斜性流动和降低了国际投资的活跃程度。
在最需要环境稳定的创业之时,海南的机会却一次次失去,空间在一步步缩小,举步维艰,在开发的热潮冷却之后,海南人于是有了“生不逢时”的感叹。
海南并未失去活力
3年前,一个北方年轻人渡过琼州海峡,当踏上陌生的海南岛时,他在心里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算是到家了。”
湛蓝的大海托衬着海南纯净的阳光和满目绿色,使人时时感到内心活力的激发。
3年后,这位年轻人指着海口市滨海新村说:“我来时这里是一片沼泽,现在你想像不出当时的荒凉,这里每天都要变个样。”
海南依然充满活力。建省两年多时间,海南已引入资金39亿元,接近1980年前30年间国家对海南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从1988年至1990年10月,批准外资企业1230家,目前共有1353家,仅次于广东、福建居全国第三,实际利用外资达3.21亿美元,是1980年至1987年总和的3.2倍:电力装机容量已达80万千瓦,已成全国第2个富电省;空中开辟新航线22条,环岛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全省市内电话装机容量3年来增加了2倍,海口市已成为继广州之后的第二个电话程控化城市,海南投资环境已大大改善;洋浦开发区的规划和洋浦港的起步工程已经完成;1988年和1989年海南省人均进出口贸易额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2.6%,一个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拓展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市场体系在海南已初步形成……
生不逢时,可是海南依然在努力把握并创造着机会,这便是海南的活力。
一个陌生人进入海南时的感受海南毕竟不同于内地。特区政策的施行和几年来开发之潮的涨落,使海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色彩,诸多的因素混合在她的身上,使人产生一种带有困惑的激动。
一到海南,便听到海南人讲的一句笑话:树上掉下个椰子,可以同时砸中三个总经理的头。海南公司林立,最多时据说有9000家,在海口市,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有大门就有各种公司的牌子。还有一种感觉,便是这里似乎是吃的世界,各种档次的酒楼饭店布满城市各处,而且宾客盈门。大街上车流不断,摩托车如箭穿梭,衬之以门面大小不同、装饰各异的发廊店铺,即使到深夜在这里也找不到内地城市所有的那种安详宁静的感受。那些或行色匆匆或流连漫步或伫立门旁街头的海南人的眼中,似乎都有一种时时探寻期待的神色,内地人随时可见的那种终日安然无事的神态似乎很难统一在被阳光晒得黑红的海南人的脸上。
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加之以躁动和急切,这便是海南传染给外来人的第一个感受。
现代化与落后的交织,海南还不是繁华世界
海南起飞的最大动力是中央的政策。即使在1986年,海南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是把海南视为一个常规地区来进行的。当1987年9月宣布筹备建省办大特区时,海南如在沉睡中猛然醒来,外部世界各种信息的骤然涌入和深圳等特区迅速发展的先例,激发起海南人办特区可以立刻改变落后状态的期望。海南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台湾80年代初的水平。在令人振奋的特区发展目标和落后于大陆的经济基础之间,距离如此之大,但令人担心的则是另一个距离:特区现代化发展的高要求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距离。
中央一声令下,海南立刻上马扬鞭。海南人没有充足的准备。
海南开发的热度直线上升,在建省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大陆人才如潮涌入,于是有了“十万人才过海峡”的景观,仅县以上单位来海南考察的就有1000多个,国内外商人纷纷来洽谈投资,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所有的人,海南面貌的彻底改观似乎已为期不远。
也有冷静者。一位青年学者几年前就大声告诫:“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树无处不摇钱,椰风蕉雨,百样水果百样甜,海外风光别一家。……啊,赞美诗,唱吧!但是想一想,除了大自然的恩赐,还有什么值得唱的呢?”
最值得歌唱的,应该是人自身。
跟着感觉走,办特区就是可以发财,在1984年汽车事件中培育出的商品意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迅速调动起来,最快的捷径就是炒卖土地,于是圈地盖屋,然后待价而沽,地价由一亩地几千元迅速上升到几万元,最高达42万元一亩,发财者不乏其人。几个熟人见面,客套几句后便互相询问:“有什么买卖?”于是纷纷拿出货条,一批货原地不动便已倒手几家,致使物价迅速上涨。
在经商搞贸易热潮的刺激下,随之出现的是消费水准的迅速提高。烟必抽硬盒“三五”,酒必喝美国“蓝带”,服装必是高档名牌,请客送礼一掷千金者大有人在,仿佛海南的贫困已成遥远的过去。集中在海口、三亚出现的繁华景象与随处可见的贫困落后状况形成了过高的反差,在这种反差的背后,是现代化发展目标与人的现代化意识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未能尽快缩短便造成了现代化气息与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混合交织。在海口、三亚,与川流不息的小轿车并行的是破旧的三轮摩托车;在豪华饭店旁一个个小饭馆中供奉着各类保佑招财进宝的神像;与电子游戏并存的是街头各种赌博游戏;在渴望与外界交往的呼声中却随时可以见到公务人员的冷漠……
从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通什市中心向外走半个小时,便可以看到成片破旧的茅草屋和原始的耕作方式。
海南还不是一个繁华世界,海南还没有到唱赞歌的时候。
海南人……
海南人,特别是海南青年有值得骄傲的东西,那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看重。今天你是个围着腰裙在炉子旁煮水饺的伙计,但没人看不起你,谁也说不准你明天就会成为一个小老板。
自己开个公司,是许多海南青年的愿望,而在实现这个愿望之前,他们不鄙视任何可以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劳动。在海南可以时时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自由,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创造的活力。穷困潦倒,苦苦奋斗已成为许多海南青年骄傲的往事。打工、卖馅饼、卖报纸、在大街上削菠萝、干公司,频繁地换工作,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已成许多青年人奋斗的必经之路。而海南的希望,就在于她为所有有志于发展的人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培育出的一代人的创业意识,将成为海南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
黄色之忧
1988年10月,海口市三位共青团干部到北京参加学习,其它地区的学员纷纷来向他们打听海南的消息,但大部分问题都是关于海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阴暗的东西。亲身经历了海南艰苦创业的三位年轻人为此感慨万千。
人们关心海南,但人们得到的都是什么信息?
随着海南的迅速开放,黄色之潮的流入似成不可避免之事,有人形容这就像买瘦肉时还要给你搭一块肥肉,你不要也得要。但问题是我们下了多少工夫去控制?在海口、三亚等地,那些昏暗的酒吧、咖啡厅中隐藏着多少肮脏?在海口市中心的一条大街上,夜幕降临时那些游荡的姑娘和一群群如搜寻猎物般盯着这些姑娘的男人给海南造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那些摆在诊所门前令人作呕的皮肤病照片和每个药铺都在显眼位置摆着的“淋必清”之类的药品广告牌,在时时向人提醒着什么?尽管几次扫黄,但难说成果辉煌。这虽然不是海南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但这毕竟是让人敏感、极易给人造成心理影响的信息,它使人担心海南纯净的阳光会因此而受到污染。海南正在建立自己的形象,海南的形象对欲与海南合作的人将产生无形的影响,其影响力不会亚于优惠政策的效应。为了海南形象的完美,我们应力求擦去每一个细小的污迹。
海南没有充裕的时间
用20年左右时间达到台湾80年代初的水平,海南人要付出的努力将超出20年的时间容量。海南的时间不多,但海南的时间又像是很宽裕。在海南你约好某时与某人会面而他却姗姗来迟,这样的事几天后你便会感到习以为常。
海南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早茶可以一直喝到上午10时以后,后来又发展到喝午茶喝晚茶,于是大饭店小饭馆从早到晚都有人在细嚼慢饮长聊,甚至一些公务人员上班时间也去喝茶,时光消磨,海南人似乎还未意识到时间的珍贵。
深圳人曾有一种“时间就是金钱”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在艰苦奋斗中转化成了深圳人的骄傲,这种骄傲海南人也许尚未充分体验到,但它决不是可有可无。
20年,仅仅是一瞬。
海南最需要什么
海口市的交通秩序很乱,在海口骑车行走你可以不必有顺行逆行、红灯绿灯的概念,可以随意而行。可是在1月中的一天,记者终于见到几位交通民警在自行车道纠正逆行骑车,凡被发现者罚款10元,这时两位武警也逆行而来,一位交警上前让他们下车,但马上示意他们快回去。记者问为何不罚,交警答道:“他们是执法人员。”
海南最需要什么?回答往往是:“政策。”
海南特区的发展,离不开特区政策的明确落实,但执行、运用政策的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策实际作用的大小。如同很难想像一个认为执法者可以违法的交通警察可以维护好交通秩序一样,尽管有明确的交通法规。
一场激烈的竞争即将开始。海南具有其它地区难以超越的优势,但最终的竞争还是人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海南面临的一个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
海南依然在打着基础,一系列的数字已报告了所取得成绩。
可似乎有点忽略了人这个“基础”。于是有了令人忧虑的社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抵消了一些优惠政策的作用。
但是海南人毕竟已走过了昨天的躁热,海南已冲出了传统的封闭,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海南已开始走向世界,而且海南的明天依然令人振奋。
海南充满希望。
海南同时也不再有一帆风顺的幻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