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

时间:2024-05-21

编者按:这是一封由大学生联名写就的信,它带着年轻一代青春的躁动和敏锐凝重的思考,把早已引人注目的“大学生问题”,又一次摆到我们面前!

近两年,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议论多了,且这种议论日臻热烈。人们在关注——这一代大学生究竟出了什么事?

一方面,社会关注着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研究自己。这一代大学生,年龄趋小,经历简单,而又始始赶在新旧时代交替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小学、中学时所接受的全部教育,仅仅是为了考入大学。然而,当他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当他们实现了“成为一名大学生”的理想之后,他们却感到茫然:为什么学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每代青年都为之苦闷困惑的主题又来袭扰这一代“幸运儿”!他们苦闷、他们彷徨,他们在艰难地探索着……

有人认为,大学生的确出了毛病——们失去了理想,他们丧失了传统道德;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出了毛病——教育制度应该改革,社会观念应该更新。

应该指出的是,郎郎是一群正在严肃思考着人生的大学生。他们不甘心做只求高分、不问人生的书呆子,他们希望在踏入社会之前树立一个坚实的人生理想。然而,在面临着多种思潮、多种价值观、多种人生观的冲击和选择面前,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把期待的双手伸向了我们。

大学生的问题,引起了编辑部的极大关注。我们把郎郎的信发表出来,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冷峻思考——当今大学生苦闷、困惑和彷徨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们目前存在的种种“异常”表现,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旧的道德体系、价值观念的反叛,还是他们自身行为上的失误?大学生们应如何面对现实,正确地估价自己、完着自我?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这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我们诚恳而热切地希望广大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大学生的人们参加我们这一场讨论。

我们相信,在这场关于大学生问题的广泛、平等、科学的探讨之中,大学生们会有所收益;所有参加或关注着这场讨论的人们,也一定会获得新的启示。(来稿请在信封右上角注明“问题讨论”字样。)

郎郎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一群生活在当代大学校园的学生。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苦恼,共同的困惑,使我们那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碰撞着,以致我们不得不下决心撕扯下自己那素来孤傲的面纱,用郎郎这个笔名,用坦诚真切的心,将我们——以及我们同代人的苦恼和困惑,丑陋和渴望,毫无保留地端出来,通过我们自己的刊物——《中国青年》,向父母诉说,向老师诉说,向社会诉说……

在多数人眼里,我们是“幸运儿”“天之骄子”,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仿佛都笼罩着一个个炫目的光环。是的,我们生逢盛世,从小在顺境里长大,从小被父母和老师宠爱,我们顺顺当当地跨入了多少人为之神往的大学校园。我们好不高兴!我们好不惬意!我们极尽兴致编织着一个个理想的花环:工程师、记者、作家、企业家、科学家、社会学家以至省长、总理……

然而,或许是希望太大,失望也来得太快,抑或是别的什么。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校园这块理想的“净土”时,我们愕然了:“哟,大学?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也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困惑这张纱幕,便象瘟疫一样笼罩着我们……

进大学,自然是离不开学习的。可一旦回到那狭小拥挤零乱的宿舍,常有同学将书包赌气往床上一摔,随口就嚷:“唉,真没劲!”末了,一头栽倒在被子上,不明不白地叹气,象丢了魂儿似的。

想想中学时代,那时学习虽然紧张,有时也觉得枯燥,但决不无聊。为了考大学,大家都憋足了劲,生活紧张而又舒畅!可大学又是什么样子呢?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的轨迹,枯燥的课本,呆板的教学,冷漠的面孔和间或无聊的笑闹……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生活?我们希望有一个明明白白又美好的前进目标,但这个目标又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毕竟是大学生,懂得自己不管怎样地失望和苦恼,也该好好学习,人生有涯而时空无涯的现实逼迫着我们。但我们实在又提不起精神来。有同学说:“学什么呢!考大学,实际上是人生路上的一场赌博。赢了,只要保证不被开除,以后都能当国家干部。”这话,太颓唐了,我们不甘心!可现实,又偏偏如此!

学习上,大家不怎么当回事。没兴趣做作业,只好去抄。甚至高年级的向低年级的同学以每本5元的价钱转卖作业本——反正答案百年不变!选修课,大家不是根据将来事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为准,而以“一是易学,二是好考”为选课原则。

考试作弊自然是另一种时兴。听说前几年也有考试作弊的,但为数极少,且当事者总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可现在则不同,已趋群体化、多样化和科学化。象抄书、抄卡片、核对答案、交换试卷……这五花八门的动作此起彼伏,一两个老师是管不过来的。甚至还可以利用选修课人杂、互不相识的机会,请人代考!

有时,我们也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啊!我们不是也渴望成才、被社会承认么?为什么不扎扎实实用功学习呢?可每每端起书本却时时发愣:考出高一点的分数,就真能成才么?也许是的。大学里的老师,以及上一辈知识分子不就是啃这样的书本成的“才”么?可再仔细一想,象他们这样的一代“人才”,辛苦了大半辈子,除了脑子里多了些知识外,住房、工资以及别的一切待遇,有哪一样值得羡慕呢?且不说同行政干部、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比,就是同眼下社会上一般的个体户比,也就够让人心酸的了!不是说现在的知识分子是“光着屁股坐花轿”么?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执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么?那我们是否还要埋头读书,象上一辈那样生活下去?这种困惑,常常使我们不知所措。

不过平心而论,大学里埋头读书的人还是不少的。但他们的崇高目标大多是考研究生、出国留学。这两年大学生“掉价”,分配面向基层,于是大家发岌惶惶:“现在只有出国才是出路,留校、考研究生都是为的出国。什么都可学差些,但英语和考研究生的课一定要学好!”这种观点,已是众心所向。有的同学为了考TOEFL(托福),不惜以1:10兑换美元。有一位女生报考TOEFL,排了一夜队才报上第56名!……为什么要出国呢?难道出国就一定能比在国内学到更多东西?这,大家心里明白。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似乎也开始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身上淡忘……

为什么要上大学呢?上大学简直是一种堕落!我们多么想找回童年的自我——积极、热情、无忧无虑。但这,只能是瞬间的梦幻。醒来时,我们又浑身没劲。

既然“没劲”,那就玩吧!

寝室虽挤,却是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里,你可以织毛衣、唱歌跳舞、漫无边际地闲聊,无所顾忌地笑闹,以至打骂斗架、酗酒消愁……

寝室只是大家的“窝”,没有人在意它该是个什么样。既然学习上那么遭罪,生活上就潇洒些吧!于是,墙上布满了鞋印;门背后,床底下到处是奥袜子脏衣服;一年四季的蚊帐又黑又脏,床上的被子酸臭熏天,没人在意。想透了,也觉得没什么:何必那么拘小节呢?拘小节岂能成大器?

进大学本该读书,读书没劲,干什么也就提不起精神。不论是起床出操,还是开会上课,似乎都达成一种默契:宁慢勿快。于是便诞生了“九三学社(舍)”:早上睡到9点,午觉睡到3点。有的干脆旷课逃课。

星期天更是单调无聊:一觉睡到10点,伸着懒腰和同室的几个人嘻哈几句,午饭时间便到。

开饭则是另一番景象:食堂大门一开,上百个人潮水般往里冲,争先恐后地抢占窗口。抢不上的则厚着脸皮往前插,美其名曰:抢时间!可一旦端过饭菜,则又挑挑拣拣,母鸡挑食似的。于是,泔水桶、洗碗槽、桌上地下,到处是饭菜狼藉,可谁也不在乎。况且那饭菜有时也着实难吃,你说该怎么办呢?

吃过午饭,有人又钻进被子蒙头大睡,仿佛上辈子没睡过觉似的。不睡的便无事可做。看书吧,见有人玩扑克、下棋打球,又心里痒痒跟着玩。玩腻了,又有人喊上街去,本也不想买什么,但坐着也读不进书,还是去逛逛吧。晚上回来,意识到宿舍不是学习佳境,来到图书馆,又被一本本新杂志所吸引,一看就几小时,功课被冷落一边。有时什么也没兴趣,干脆便回寝室“砍大山”,海阔天空地神聊,直至深夜……

大学生活怎么就这么单调无聊呢?天知道!习惯了,反正这就是大学。呆在这里,父母高兴,大家也心安理得。该干什么呢?不知道。只好寻求精神寄托。

于是,谈恋爱又成了我们的另一种时髦——

“为什么谈恋爱呢?”

“因为生活太枯燥、无聊。成天听讲、看书、做作业,简直把人憋死了!”

“难道不是因为爱?”

“爱是什么?抽象得很,也具体得很。告诉你吧,我恋爱,主要是平衡感情,调剂生活。”

“那,你的恋爱能成功么?”

“为什么非要想到成功呢?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历程,我追求的就是这美妙的一瞬。在大学,谈恋爱不一定非要成功,但不能不谈恋爱!”

细细想来,我们绝大多数人多少都有点这种恋爱心理。于是,同学之间、同乡之间,玩得来的,便双双结对。要不就是高年级找低年级、研究生找本科生;文理之间双双联缘。坠入情网的人数,则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这种“恶性循环”,看来已无法改变。一些女生,似乎也有一种“入乡随俗”的心理。有一位新入学的女生,第一次将男朋友带到宿舍来,不久另7位女生也相继有了男朋友;另一个四年级宿舍,8个人谈了7个,剩下的一个本不想谈,怕影响学业,但不久还是谈了。别人感到惊奇,那女生却反唇相讥:“不谈咋办?难道让人家说我是没人要的不成?”

中学时,我们以为大学生活一定是充满了纯情、正义与温暖的。可当我们置身其中,却大失所望。如今的大学校园,正气树不起来,做好事的同学竟会遭到嘲笑、起哄。评“三好”时,有人故意选自己,要不就是选那最不妨碍自己、不触及自己利益的。有的班选举班长,几乎每个人的名字都上了黑板,开玩笑一般。平时只要是谈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哪个同学不恨得咬牙切齿?可在我们中间,班干部开展工作,来正的不行,只能是哥儿们姐儿们地一个个求。

如此大学生活!我们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教室铭》的“桌子文学”: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是的,我们是“幸运儿”,但过去的毕竟过去,未来究竟是什么?大家心里一片空白!我们也明白,人活在世上光为享乐恐怕是行尸走肉,但为了共产主义奋斗之类恐怕又太渺茫!夜深人静时,我们常反躬自问:生活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我们将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回答自己;我们自己该干些什么?以后能干些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尽管如此,可谁又能真正理解我们呢?父母吗?他们只知道寄钱、寄衣服,至多也只是在信中加一句“好好学习”!学校吗?除了要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拿奖学金,考硕士博士之外,还能给你什么?教师则整天忙于讲课搞科研,我们有心里话,也不大敢去打扰。说了他们也不一定当回事,何况他们或许也有自己的苦恼。我们象无舵之舟,在生活的瀚海中漫无目标地漂流着,孤独和苦闷象风浪一样时时袭扰着我们。

大学生,本该是青春的天使、现代文明的化身。在中国,无论是“五·四”“一二·九”运动,还是前些年清华、北大掀起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潮,哪一次不是大学生们走在时代前沿?哪一次不是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今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一切,想起来让人担忧!这些天常让我们寻思的是:同样是大学生,同样渴望着人民富裕民族富强,可为什么我们会在前年的“学潮”中帮了倒忙?为什么当今的人们总是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我们?为什么近些年我们的一些同学毕业出去会不受社会欢迎?为什么……

我们想通过《中国青年》,向我们的同学、向社会上所有关心着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人们发问——我们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在人们诚恳而公正的议论中求得答案。因为,祖国和人民、历史和未来,毕竟对我们寄予着厚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