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支小有名气的维修队

时间:2024-05-21

刘长林

西安南郊一条弯曲小巷的尽头,有个小小的制冷设备维修队。这个维修队是八名待业青年自己组织起来的。比起那厂房宽大、门面阔绰的大企业,他们这里真是破旧而又寒碜。但正是他们在西安市首次开创了专业制冷设备维修事业;仅仅几个月,已经修理了各种空调器、干湿机、制冷机。还安装了恒温设备和小型冷库。他们的工作很受一些机关和企业的赞扬,在西安市已经小有名气。

技术——飞翔的翅膀

最近几年,他们相继从高中毕业。在报考大学落榜之后,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工作。但国家招工少,个人又没有技术技能,到哪里去工作呢?烙大饼炸油条,摆小摊卖百货、卖烟酒……西安街头已经是鳞次栉比,还要插足进去吗?不,他们想另辟蹊径,先学点技术技能,为以后就业创造条件。恰好在这时,西安市碑林区劳动服务公司为待业青年举办制冷设备维修培训班,他们八个人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

他们的眼界打开了:原来除了炸油条、卖大饼之外,还有许多新的领域等待人们去开辟,制冷设备维修就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近几年许多机关、企业和家庭购置了大量的电冰箱、空调器、干湿机和各种小型冷库等,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进行维修。可西安市连一家专门维修店也没有,他们决心从事这项工作。但这不能依靠赤手空拳,而要有知识和技术。于是,他们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仅仅四个月,他们广泛涉猎了传热学、热力工程学、制冷原理,以及制冷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维修等等,并且进行了实习训练,初步掌握了制冷设备的维修技术。有了技术,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可以飞翔了;就象汽车安上了轮胎,可以奔驰了。培训班一结束,六个小伙子、两个姑娘马上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了西安市第一个制冷设备维修队,走上了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创造自己生活的新路。

自立——冲破障碍的剑

创业是艰难的,困难接踵而来。但他们有自立自强精神,困难被一一克服了。

没有领导,自己选。大家一致推举杨克琪为队长、鲁强为副队长。小杨只有十九岁,是八个人中最小的,但他坚毅、聪敏、有胆识。本来他的高考成绩已超过录取分数线,只因为小时得过小儿麻痹留下一点残疾而未被录取。大家拥戴他,他也当仁不让,挑起了这个不算轻松的担子。鲁强是个憨厚、踏实的小伙子,话不多,心眼也少,就是知道实干。他除了懂得一般制冷设备维修技术,还能搞电焊、汽焊,是维修队里难得的技术人才。这两个年轻人配合颇为默契,把八个年轻人的心凝聚在一起,使维修队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生气勃勃。短短几个月已经表明: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的领导才干,绝不比其他集体户的成年领导逊色。

没有经验,请两位制冷技术行家当顾问。他们以年轻人的志气、好学和对长辈的尊重,深深感动了两位师傅。两位师傅心甘情愿、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们,不仅技术上是他们的顾问,而且思想上也是他们的引路人:当他们因一得之功乐而忘忧时,师傅马上提醒他们前面还有荆棘;当他们暂时受挫而灰心丧气时,师傅又及时指引他们看到远处的光明。

没有房子,副队长鲁强自告奋勇,先在自己家里搭起了维修队的摊子。以后又几次搬家,搬到哪里干到哪里,维修业务没有停。

没有资金,自己筹集。每人先拿出20元,又从家中找来了鎯头、钳子、板凳、炉子,置办了维修队第一批资产。以后区劳动服务公司又给他们一笔贷款,终于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家底。

仅仅十天功夫,维修队已筹备就绪,可以开张营业了。

但困难没有完。

当他们开始外出招揽生意时,碰到的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怀疑的目光:“几个小青年能修制冷设备?”“我的机器现在还能凑合用,你们若把聋子治成了哑巴,那就干脆报废了。”小伙子个个空手而归,维修队一开张就陷入困境。但是,两位师傅出来解围了。他们东奔西走,用自己在制冷行业中二十多年的声誉担保,为维修队揽来了几笔生意。

他们的技术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先是给部队修一台窗式空调器。“这是第一次生意,可别一开始就砸牌子”。他们干得格外负责和细心,果然很快修好了。接着承包安装一套进口的恒温恒湿设备。尽管工程技术和质量要求很高,他们边干边学,不断向师傅请教,也终于完成了任务。以后又给一个研究所食堂安装冷库。全队八个人一齐上阵,有的查循环系统的漏洞,有的排除电气系统的故障,七手八脚,集思广益,冷库很快安装好了。

他们的工作,保质保量,负责到底,收费低廉,公平合理,从不和人计较,更不搞坑蒙拐骗。有时上门工作,不仅维修机器,还管打扫环境。他们也从不吃请,有时必须在工作单位吃饭,也一定照价付钱,决不占一点便宜。这样的风格和技术,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好评,不少用户都夸奖他们:“看不出这些娃娃,还真有点本事呢!”“照你们这样干,今后我们机器坏了,一定还找你们修理。”

路,终于走出来了。

这里,充满着希望

五个月来,他们的劳动换来了五六千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留作积累,只拿出20-30%作为个人分配(按国家规定可分配80%,他们为了维修队的发展,宁可少分)。第一个月归还每人20元借款,第二个月发给每人工资30元,第三个月提高到70元,第四个月又增长到75元,第五个月,为了大家过个好年,每人发100元。过去,他们都曾经期望进国营企业,以为那是“铁饭碗”。现在,他们觉得自己的饭碗也不比国营的差,搞得好还可能更好些。他们曾经羡慕人家的公费医疗、劳保福利和将来的退休金等,现在看,只要把维修队搞好了,什么都可以解决。队长小杨已经在和队员商量一些办法,比如逐步建立一笔福利基金,作为解决职工各种福利待遇之用。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上。对于婚姻问题,他们年纪还小,都没提到议事日程,而对未来他们是乐观的。正如鲁强所说:“虽然现在有些姑娘的观点还是全民的不找集体的,集体的不找个体的,但我们的事业搞好了,情况就会变。其实姑娘并不都是这样:最近在他们附近就有一个“全民”的姑娘嫁给了“个体户”小伙子。去年,副队长鲁强和队员宋跃,都曾有进国营企业的机会,这在过去是他们求之不得的,现在他们都因为不愿离开维修队,而自动放弃了。

学技术,继续飞腾

维修队的起飞,靠的是技术;要继续展翅高翔,更要靠技术。几个月的实践,他们深感技术知识的不足。他们不以做普通“工匠”为满足,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因此,工作之余,他们都在刻苦学习,攀登新的技术高峰。队长杨克琪一直在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上业余大学,学习供热通风专业。现在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是坚持学习,一天不肯耽误。副队长鲁强正在继续钻研焊接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使自己的焊接技术精益求精,把维修队的焊接工作搞得好上加好。整个维修队也将在比较闲暇时,请师傅讲授理论和技术,进行专业训练。队里两位女青年,除了学习一般制冷技术外,还专门到劳动服务公司财会班学习财会知识,努力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行家,把维修队的“家务”管起来。

今年元月19日,维修队已从那个狭小弯曲的小巷搬到了新的工作地点,这里很宽敞,给他们工作和学习都带来很大的方便。现在,他们正在设计自己的蓝图:他们将继续扩大维修业务,并准备接受上海空调器厂的邀请,作为该厂在西北地区的特约维修站;他们还准备自己制造制冷机,自己生产各种冷饮,自己开设冷饮店。这样,就可以吸收一批尚在待业的同伴,参加到他们的集体中来。

他们自己开辟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他们的精神,会结出更丰硕的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