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田间产业”注入红色力量

时间:2024-04-24

王明成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华姝

黎平县地坪镇坚持引导不主导、协办不包办原则,建立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社员、社员联系群众的“四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政策宣传员、技术员、特派员的作用,主动为群众谋产业、传技术、帮管护、保销售。

黎平县党员志愿者在中潮镇口团坝区与村民同劳动。(黎平县委组织部供图)

立夏时节,走进黎平县中潮镇口团坝区,连片的蔬菜基地嫩芽满地,魔芋种植基地、稻蛙养殖基地、小瓜种植基地、特色水果和水产养殖基地里,随处可见产业工人。铺膜、栽苗、施肥、除草、喂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眼前一幕,正是今年以来黎平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呈现。

支部引领脱贫致富有奔头

进入5月,黎平县地坪镇归白村的百香果苗长势喜人,有的已经开始攀藤。看着地里的产业,走在硬化的产业路上,吴道恒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吴道恒是归白村支书,也是村里的产业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吴道恒与村“两委”积极吸纳敢干事、想发展、懂技术、会管理的青年人才入党,成立党支部领办村级合作社,大胆引进百香果产业和罗汉果产业。

回想起3年前引进百香果、罗汉果时的情景,吴道恒记忆犹新。

“田都拿来试种,如果亏了,我们吃什么。”听说要发展新产业,村民们质疑声不断。

“不试,永远都没得吃。”吴道恒说。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吴道恒首先发动全村党员试种。产业成功后,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开始栽种百香果和罗汉果。

“起初,我们不敢大面积种植。”靠种植百香果脱贫的吴德松说,“看到支书、党员把自己的田地拿出来种,有了收成,我们这才决定跟着干。”

如今,归白村共发展百香果种植412亩、罗汉果种植136亩,综合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合作社不仅按比例分红惠及群众,还为许多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

地坪镇党委持续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合作社就建在哪里;合作社建到哪里,党组织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引导不主导、协办不包办原则,建立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社员、社员联系群众的“四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政策宣传员、技术员、特派员的作用,主动为群众谋产业、传技术、帮管护、保销售。

今年以来,黎平县推广归白村产业发展经验,在肇兴镇、雷洞乡、水口镇、龙额镇、地坪镇5个乡镇共发展50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预计亩产1500斤。按每斤4元计算,每亩毛收入在6000元以上,基地纯收入可超750万元,将有效带动黎平县南部乡镇群众增收致富。

党企联动攻坚克难有劲头

“以前我种稻谷,效益不高,今年把田租给村里搞产业,不仅可以收租金,还能到基地打工挣钱。”在魔芋种植基地除草的中潮镇口团村村民马朝芬激动地说。

马朝芬把家中3亩田全部流转给村里发展魔芋产业,每亩租金700元。平时到基地务工,每月收入1500元不成问题。“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马朝芬说。

马朝芬务工的基地,是黎平侗家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承包的魔芋种植基地。该公司主要负责县内12个乡镇255所学校共39680名学生的营养餐供应,基地种植出来的蔬菜将直接供应到学生的餐桌上。

“公司请我们来管护基地,每小时10元,一天做工8小时就能收入80元,累并快乐着。”口团村村民吴国先笑着说。

据了解,口团坝区主要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即村党支部负责统一管理,公司负责提供苗木、种植技术并保证后期销售,农户负责管护和采收,分工明确,增收明显。

截至目前,口团坝区共流转土地5143亩,引进龙头企业5家,村党支部组建合作社14家,建成万亩蔬菜种苗培育基地1个,蔬菜分拣、分装中心1个,脱水蔬菜加工厂1个。预计年底可实现每天40吨蔬菜加工,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周边5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黎平县党员志愿者在九潮镇便等村帮助农户采摘食用菌。(黎平县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结亲”田间地头有甜头

“回去我一定要把便等村变出花来!”

这句承诺出自九潮镇便等村支书朱法武之口。令人欣喜的是,两年时间,他真的把便等村变成了“花”。

2018年,黎平县里举办产业观摩会,县镇乡三级干部、产业发展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共200余人来到中潮镇食用菌种植基地观摩。看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生机勃勃的菌棒,同来观摩产业的朱法武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们没有种植技术,发展的产业效益不好,群众也渐渐没了积极性。”提起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朱法武难掩失落。

“不要紧,这回结了‘产业亲’,以后你来学就是,或者我到便等村去教你。”中潮镇中潮村支书吴长霖说。

吴长霖口中的“产业亲”,源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的“541”工作法。

黎平县优化攻坚打法,大力推进先进村帮扶后进村工作,助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便等村就是帮扶受益村之一。

两年来,朱法武积极组织村级合作社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产业观摩,把技术引进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便等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劳务分红达30万元,产业分红约5万元,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近年来,通过就近结对帮扶、挂靠帮扶等方式,黎平县组建了122对先进村结对帮扶后进村工作队,发动脱贫先进村、党建示范村帮扶软弱涣散村、发展后进村,建立五项帮扶清单、四项帮扶方式和一套考核办法,通过互派干部挂职、相互考察学习、人员定点指导等方式,打造“红色联盟”、结上“产业亲”。

同时,黎平还先后组织被帮扶村到先进村考察学习2267人次,组织先进村到被帮扶村考察指导1468人次,选派干部挂职或蹲点指导50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1320人次,被帮扶村到先进村跟班学习119人,打造产业同盟8个,发展农业产业超过3000亩,覆盖贫困人口近1万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黎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袁仁勇表示,下一步,黎平县将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细抓实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村“两委一队三个人”作用,持续增强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田间地头更有盼头、有干头、有甜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