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杨正熙:让传统农耕焕发生机

时间:2024-04-24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 毕文君

杨正熙辞去镇党委书记职务,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回到田地里,开始收集古老农业物种,誓要为边远山区贫困少数民族村民探索出一条发展和生态双赢的路子。

务实、质朴、爽朗、干练,这是杨正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杨正熙是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94年,杨正熙大学毕业回到黎平县工作,先后担任林业局副局长、镇长、镇党委书记。

就在很多人都看好杨正熙的仕途之路时,他却做出一个惊人之举,辞去镇党委书记职务,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回到田地里,开始收集古老农业物种,誓要为边远山区贫困少数民族村民探索出一条发展和生态双赢的路子。

8年时光,杨正熙让家乡古老的村落成为一道风景。2016年,杨正熙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寻找“致富种子”

“今天要去收集一种叫旱禾的古老稻种。”

“不晓得能不能收到,之前托人去收过一次,但老人家不愿意给。”

…………

杨正熙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他这些年来收集的古老农业物种。他有些担心,怕这次去仍无功而返。

沿着蜿蜒的公路,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黎平县九潮镇曰寨村林芝葵老人家中。

旱禾稻种是老人早前在九潮镇高寅村买的,因该稻种耐干旱易种植,煮出的米饭松散,林芝葵十分钟爱,所以每年她都会保留一些种子。

最终,林芝葵老人答应以10元/斤的价格卖5斤旱禾稻种给杨正熙。

“每一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价值,但现在这些宝贵的种子都快绝迹了。”杨正熙走村串寨收集种子已有8年多,他跑遍黎平的村寨,甚至将足迹延伸到从江、榕江等周边的县,共收集240多种古老农业物种。

记者问:“这样的稻种有什么用,值得花费这么大精力来收集?”

“你别小看小小一粒稻种,它可是我们山区群众致富的种子。”杨正熙答道。

杨正熙从小便同父母在田间劳作,深知家乡的水土肥沃,如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传统稻种就能种出优质大米。但由于传统作物产量低,逐渐被新一代科技作物代替,这让杨正熙非常忧心,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乡亲们生活依然贫困。

一次机缘巧合,杨正熙认识了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后回到家乡黎平县岩洞镇的邓敏文,得知他正在收集古老农业物种,且经研究发现如采用传统农耕方式来种植古老农作物,虽产量比科技作物低,品质却很不错。于是杨正熙萌生了收集古老农业物种的想法。在他看来,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种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家乡摆脱贫困的希望。

说干就干,2012年杨正熙辞掉镇党委书记职务,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寻找“致富种子”。

每到农耕时节,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家家户户就开田犁耙,梯田上、田坝中的牛耕场景,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受访者供图)

“保育”古老物种

走进位于黎平县高屯镇八舟村的种子博物馆,记者看到了杨正熙口中的古老农业物种,这里保育着192种古老农业物种。

从2012年收集物种的同时杨正熙也着手修建种子博物馆,花光所有积蓄,种子博物馆也终于落成了。

2014年,杨正熙在八舟村发动村民从事水稻种子保种种植,并挑选最适宜八舟村土壤、自然环境的胭脂紫米,交给有耕牛的10多户农户,要求他们不用化肥、不施农药,按“牛草+牛粪+牛耕+放鱼+放鸭”传统方式种植。

“用牛耕方式发展传统农业,好处多多。”在杨正熙看来,山区小梯田并不适合机械作业,牛耕才是最合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牛不仅可以耕作,还担当除草机、有机肥生产者角色。有牛的田地从来都是有机土壤,根本不用化肥。这种方式没有污染,也不会破坏侗乡的山水。

按传统耕作方式种出的胭脂紫米香味浓、口感好、微量元素含量高。经检测机构检测,农残与重金属皆为“未检出”,质量指标极好。10多户农户种植的100亩胭脂紫米,产量6万多斤,春节前就被抢购一空,收入了70多万元。

2015年,尝到甜头的杨正熙牵头组建贵州有牛复古农业合作社,在黎平县27个村寨推广,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1500亩老品种水稻,并取名“有牛米”。

然而,因种植量过大,销售一下子陷入困境,春节前还有几十万斤稻谷在老百姓家里,乡亲们也等卖谷子过年。为兑现收购谷子的承诺,杨正熙东拼西凑,将房子抵押、姐姐嫁妆变卖,凑出50万元,收购积压在乡亲们手里的“有牛米”。

那段时间,杨正熙辗转于北京、上海等多地卖米。同时,还不停用QQ、微信、电话约请消费者和经销商,前来种植基地考察,“有牛米”开始打开市场,“有牛”品牌初长成,合作社也终于走上正轨。从此,大家都称杨正熙为“有牛哥”。

打造“牛耕部落”

森林、村落、小溪,梯田、牛棚、耕牛,洋洞村俨然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全村共有上洋、下洋、岑埂3个村,10个自然寨,1397户5326人,住有侗、苗、汉等多个民族。

“洋洞有山谷梯田、常年流淌不断的高山泉水和山谷小溪河流,这是非常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杨正熙坚信,发展生态农业,一定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抱着这样的信念,2017年杨正熙申请到洋洞村驻村,发起建设洋洞有机小镇,打造“牛耕部落”。

杨正熙选择胭脂紫米、纤身香禾等10多个老品种水稻交给村民,并约定,合作社将以4元/斤的价格收购稻谷。

“我种了3亩胭脂紫米,收入大概1万多元。”洋洞村村民陶桐礼从2017年就开始种植老品种水稻。通过种植老品种水稻、养牛及稻田鲤鱼,陶桐礼于2019年脱贫。

看到了效益,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养牛种地。3年多时间,洋洞村耕牛从100多头增长到1069头,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洋洞全村范围内农业和林业用地3.35万亩全部入股,洋洞进入全民参与的山村新集体经济模式。

根据“牛耕部落”特点,杨正熙在梯田间修建牛棚客栈,并开展“千牛同耕”活动吸引游客,即在每年农耕时节,家家户户开田犁耙,梯田上、田坝中壮观的牛耕场景,鲜活生动地向游客们展现千百年来当地的农耕文明,让游客亲眼见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目前,合作社共生产10多种有机米进行销售,很受青睐,通过线上远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古老的农耕文化在洋洞焕发生机。2017—2019年,洋洞村3年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实现农产品和旅游接待收入3260万元、社员分红180万元、群众合计增收1800余万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