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姚锡佩
1898年5月7日南京下关码头迎来了一艘轮船。下船的旅客中,有一个身材不高的青年,他一手提着网篮,一手夹着铺盖卷,好奇地观望这座两千年来兵家常争的古城,现今,在列强的胁迫下,已被辟为通商口岸,一座新建的大铁桥由下关直通城内,把洋货运往中国的内地。青年人缓步走上铁桥,进了城西北的仪凤门,抬头便见到20丈高的桅杆和耸立的烟囱,那就是他的目的地——江南水师学堂。
这个青年就是日后为人敬仰的鲁迅。这年,他虚岁才十八,第一次远离故乡绍兴,前来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那是一所洋务派培养海军人才的中等学校。鲁迅为什么立志投考军校呢?
瓜分图和“戛剑生”
说起鲁迅决心当兵,还得从一张“瓜分图”说起。这年3月间,他从维新派杂志《知新报》上,看到一篇译自日本报纸的文章,其中大肆鼓噪国际上酝酿的瓜分中国说,宣称英、日、俄、法、德五国,将在春天集会于南京,商量瓜分中国。文中公然附刊了一幅列强瓜分中国的草图(见右图),侵占南京和鲁迅故乡浙江省的,就是那号称雄狮的大英帝国。这张瓜分图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张历史图片,然而就是这张图,在当时年轻的鲁迅心里,却引起了很大震动。他又听到种种传言,说有英勇善战的苗兵三千入杭州守镇海关,绍兴附近的诸暨县也发生了烧教堂、杀洋人的反抗行动。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再也呆不住了。当时,他已在三味书屋完成了初级的启蒙教育,本应象他的祖辈一样,走所谓的科举应试的老路,也可以象故乡中破产的读书人家子弟那样,去学做幕友或商人。然而,自从祖父入狱,父亲病故,家庭从小康坠入困窘后,鲁迅已越来越厌恶故乡中那些早已熟悉的势利的面孔,以及死水一般的生活。他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看到瓜分图后,更坚定了他这种决心。
他听说南京有所不要学费的培养海军的洋务学堂,所谓洋务,就是学习西方技术,这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但鲁迅却从《知新报》上得知美国和德国建设海军后,大大增强了国力。为了个人的前途,也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毅然不顾社会的奚落,从母亲手里接过8元川资,去学当“水兵”。
可是,在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班当监督的远房叔祖,却认为本族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光彩,至少不宜用家谱上的名字,便将鲁迅的本名樟寿改为树人。鲁迅却自取别号“戛剑生”,意思是“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决心做一个保卫祖国的勇士。这一思想成为主宰鲁迅青年时代行动的灵魂,即使后来学医,其目的之一也是想在战争时当军医,为国效劳。
鲁迅考入水师不久,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这些消息很使人振奋,但这场变法只存在108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
不到半年的时间,鲁迅已对水师学堂深感不满。这所名为培养“水师”的学堂,却连唯一的游泳池也早被填平,据说是因为淹死过人,所以上面盖了座关帝庙,每逢7月15日,还请一群和尚念经驱鬼。真是乌烟瘴气!这个学校还有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和令人厌恶的地方宗派观念。看到这些,鲁迅不等学期结束就退学了。
金奖牌和“第一个”
鲁迅转学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新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也是一所中等军校。为了继续实现报国的宏愿,他学会了骑马,每天总要跑一两个钟头;他自号“戎马书生”,刻了一方图章,鞭策自己做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鲁迅在班上年龄最小,然而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他在学堂里接触到不少自然科学知识,感到十分新鲜。那时课本印得很少,上课时,老师把整本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中间还有插图。由于鲁迅从小经常抄书,影写画谱,所以他抄得快,画得工整:课后还帮助同学补绘插图。那时的讲课内容很少联系中国的实际,鲁迅却能自觉地去了解本国的矿业情况。如有一套美国学者丹纳编的矿物学课本《金石识别》,中文译本是根据在华开业的美国医师玛高温的口译笔录下来的,其中的矿物名称,都是外文的译音,鲁迅在这些佶屈聱牙的译音旁一一注上了中国的传统称呼,还悉心订正了书中的不少错误。
鲁迅不仅专注于课堂学习,课余还广泛浏览各种书籍,有生理学的、农学的、绘画的,也有中国古代的野史杂著、古典小说、戏曲,还有外国的翻译小说。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使鲁迅在中学时代就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理解力和观察力大大提高。
在班上,鲁迅的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得到不少银质奖牌。学校规定,满10个银牌能换一个5钱重的金牌,同学中只有鲁迅换得了金牌。不过,鲁迅不慕虚荣,他总是拿了奖牌去换钱买书看,或者买点心请大家吃,从来没有因为获奖而傲视别人。
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给他打下了扎实、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鲁迅在中学毕业的第二年,就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成为我国一些学科的先驱:是他第一个把科学幻想小说引进中国,连续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是他第一个在中国热情地讴歌居里夫人对镭的伟大发现,称它是“新世纪的曙光”,他所作的长篇科学论文《说□》,距这一伟大的发现只有半年的时间;他又是第一个介绍、撰写本国地质、矿产的人,不仅写出了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还与人合编出版了《中国矿产志》,书中详细罗列全国矿产的所在,并绘图说明,目的是使国人深悉祖国自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决不能为外人所攘夺,鼓舞人们迅速开发,使之成为建国之本。青年鲁迅把他深沉的爱国热情,溶注在对科学的顽强探索中。
“物竞天择”和社会考察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就在祖国身受奇耻大辱的这一年,鲁迅和同学们一起去南京青龙山煤矿实习,看到了中国第一代矿工“鬼一般工作”的悲惨情景。矿上原有的技师早被辞退,换了一个不懂技术的人,结果矿井有的倾塌,有的积水半尺深。煤既然采不出,矿路学堂也势将停办。年轻的鲁迅看到官僚们搞的洋务运动竟是如此腐败,十分愤懑。
1902年初,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秀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了。毕业,自然是他盼望的,但一拿到毕业文凭,想到国困民穷,有知识的人找不到出路的情景,又有些爽然若失。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播新思想的书报,其中有曾被慈禧太后禁刊的《时务报》,也有留日的中国学生新编的《译书汇编》。他听说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便在星期日到城南的书店里买了回来。翻开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名叫赫胥黎的人坐在书房里,想着今天繁华的英国南方是怎样从两千多年前的荒野中变过来的。他想得多么新鲜!鲁迅禁不住一口气把这部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著作读了下去。他第一次听到“物竞”“天择”这样的名词,明白了万物竞争、优胜劣败是生物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它也影响着人类、国家、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鲁迅对这本书的译者严复更是崇拜,这不仅仅因为他的译文琅琅入口,主要的是他在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按语,结合中国的现状,直抒胸臆,向同胞敲起了祖国危亡的警钟,大声疾呼发愤图强,改革社会,只有这样,存亡生死之权仍操之于我!这震悚人心的铿锵之声激励着鲁迅,他决心去外国学习。
终于,鲁迅被批准去日本留学了。临行前,他又买了不少新书,除了供继续研究进化问题的《物竞论》外,还有两本引人触目的书:《波兰衰亡战史》《日本新政考》。鲁迅选择这样两个国家来考察社会进化的规律:古老的波兰是怎样沦为沙俄的附庸国;小小的日本又是怎样通过明治维新,获得资本主义的成功发展。年仅22岁的鲁迅,还买下了严复的又一部十分艰深的译著—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名著《原富》。年轻的鲁迅是多么迫切地想去认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902年3月24日,黑云密布南京下关码头的上空,鲁迅冒着雨,带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满腹疑问,怀着救国的壮志,匆匆登上日本大贞丸,扬帆远离祖国,去寻求振兴中华的道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