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袁航
只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拓展市场渠道,努力在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之间构建更便捷、高效、稳定的流通渠道,才能更好地把贵州农产品卖出去。
今年以来,贵州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全省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把贵州优质农产品卖出去,不仅要立足当下,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更要立足长远,以更加超前和宽广的眼光,布局贵州农业发展的未来。
当前,随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增收效果很明显,但有的地方却出现农产品滞销甚至亏本的现象。
分析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增收效果明显的地方,市场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能销出去,自然会增收;反观出现滞销的地方,产销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农户的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断强化市场导向,让农民跟着市场走。
让农民跟着市场走,就是要以市场为风向标,按照市场要求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即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种植养殖什么。
之所以会出现滞销问题,根本还是在于全省农业的基本面——小农户经营的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导致小规模和大市场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既可能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为一些农户会盲目跟风,看到他人挣钱便盲目效仿,一窝蜂地上产品,根本不知道市场情况如何。从市场情况看,“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农产品往往最受追捧。
让农民跟着市场走,要继续做好产销对接工作。产销无缝对接是推动贵州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没做好,前面的生产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要实现产销无缝对接,贵州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力。
从内部看,要大力巩固和占领省内市场,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企业与市场、医院、学校、机关食堂和超市建立稳定产销合作机制,把本地市场份额牢牢抓在手上;对于外部市场,要通过举办好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订货会和推介宣传,不断拓展和打通省外销售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贵州本地市场空间就很庞大。以农产品进校园为例,从数据看,贵州目前仅中小学学生就有670万人左右,占全省人口总数近五分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但这个市场长期大部分被省外占领。因此,解决好省内市场问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活力。
只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拓展市场渠道,努力在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之间构建更便捷、高效、稳定的流通渠道,才能更好地把贵州农产品卖出去。
发展现代化农业,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和张力愈加凸显。
贵州作为农业大省,要想更好地把农产品卖出去,不仅要聚焦增产增效,更应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过去,贵州很多农产品长期处于市场竞争底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占比并不高。
其实,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塑造品牌就必须先过品质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市场的敲门砖。贵州要通过塑造品牌,倒逼农业生产由过去“小而散”的传统种植模式向标准化种植转变,以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增强农民开拓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多分享品牌溢价收益。
从市场层面看,品牌化发展具有典型的经济属性。对一家企业而言,品牌一旦形成,产品越多品牌的价值就会越大。上升到全省农业产业来看,农业品牌化发展越多,产业的业态就会越丰富,品牌的红利就会越大。
一般而言,消费者没有时间去了解产品的来龙去脉,所以很多时候只相信和选择品牌。这就导致很多产品虽然品质不错,但只能“深藏闺中”。
在塑造品牌的同时,贵州还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和谋划,推动现有区域品牌向企业品牌转化,只有这样,贵州的农产品才能更好打开更大的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贵州省农业商标品牌总数达到3615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突破100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品牌超过950个。
但整体上看,除了老干妈、关岭牛、明阳食品、贵三红等龙头企业品牌已经漂洋过海、享誉国内国际外,开阳富硒系列农产品、紫云红心薯、普定韭黄、平坝香米、徐陈板鸭、丰源菌、孔小菌、安顺山药等品牌大多仍处于区域品牌阶段,离企业品牌方向仍有不少路要走。
当然,农业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停留于喊口号上。从长远考虑,这应该成为贵州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央统战部派驻黔西南州晴隆县茶马镇战马村第一书记张冬冬(左),在村里收购当地农户的鸡蛋等农产品,通过直播、带到县城售卖等方式帮助群众销售。(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允凤 摄)
农产品销售难,有两个很关键的原因:农户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民对市场的捕捉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和把握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农民缺乏技术和管理标准把控,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引导、企业帮扶只是外因,内因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民实现身份转变,即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要符合“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基本特征。因为懂技术,所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有保障,符合市场需求;因为善经营,能主动拓展销售渠道,所以销路不愁。
就贵州而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话题并不陌生。按照规划,到今年底,贵州将培育超过2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但需要注意的是,质量是培育的核心。
过去几年,贵州虽然培养起一批农村农业人才,但距离职业农民还有不少差距,究其原因,培育过程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将职业农民培训与正规教育相结合,渗透式培养专业农民,并设定严格的评级和考核制度,注重培训质量。同时,将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即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需要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需持证上岗。
英国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通过培育,让农民变得更加专业,这就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前端问题。那么,作为农产品的后端也就是销售端,由于前端打下的良好基础,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好的产品是不缺市场的。
具体来说,贵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重点围绕以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为主体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分类培养,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专业的生产队伍,用优质的农产品赢得市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