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侯俊
我于1962年北京良乡中学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宝坻县史各庄公社豆家桥村落了户。经过一年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明白了许多从前不明白的道理,坚定了终生献身农业的决心和信心。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而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自豪。
走向第一线
我从小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过去对农村和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在学生时代,每个人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妙理想。我也是这样。在初中的时候,我想当个歌唱家;后来又想当个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画家;又想当个医生;当个教师,当工程师……。最近二年,学校的党组织对我们进行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教育,从语文课本上读了赵树理送女儿回家务农的文章,学习了邢燕子、王培珍的事迹,我深深地被这些思想和事迹所感动。我想,“树立什么样的志愿和理想,不能只凭个人兴趣和爱好,首先应当从建设需要和革命需要出发”。从此以后,我逐渐对老师讲的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越来越感到亲切。参加农业生产,我也犹豫过:“农村苦、累、脏,劳动要有力气,风吹、雨打、日头晒,像我这样的身体,能挺得住吗?”后来我想,人家邢燕子、王培珍姐姐都行,为什么我不行?五亿农民天天生活在农村,难道自己吃不了一点苦吗?要做个革命者,就得有不怕艰苦,战胜困难的勇气……。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农业第一线去。是毕业考试刚刚结束,同学们纷纷议论着个人的志愿和打算。我说明了我的志愿是到农业第一线去。同学们听了,以为我在开玩笑。他们认为我毕业考试七门功课全是五分,家庭经济条件又比较富裕,考大学是没什么问题的。对于报考大学,我不是没考虑过。但是自己又想:学习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讨价还价的条件,逃避困难的借口。有的同学对我说:农村生活单调,你爱唱、爱跳、爱看电影,到农村可就没有这些条件了。我想:条件是人创造的,正因为农村条件差,我们才去改变它,总不能等别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我们再去享受现成的吧。所以,我说:“不怕,我爱好文娱活动,就也让农村青年和我一块唱起来、跳起来。”
于是,我和我们的同窗七年的一个最好的伙伴,兴冲冲地来到了宝坻县豆家桥。
困难的考验
我们正式在豆家桥生产队落户的第二天,就跟社员下地干活了。那正是烈日当头的三伏天,太阳好似故意和我们为难,没等走到地头上,汗水就湿透了衣衫。拾掇棉花,认不清那是果技,那是水蔓。耪地不知怎么下锄,锄头也不听使唤,有时,摔得锄板当当响,锄不下去;有时又扎到土里拉不回来。没有几天功夫,我的脸上,胳臂上就脱去一层皮,手上打满了硬茧。为了便于劳动,我剪去了两条辫,摘下近视镜,把长裙子改成了裤褂。乡亲们见我实心实意地干,热情的手从四面八方伸过来,这个老大爷教我耪地,那个老大娘教我整枝打杈……。小伙伴们也时时除在地里练习而外,我还利用早、午、夜休息时间在自留地里练习,干什么活都坚持下来。拔麦子的时候,我体力弱,手没劲,拔了一会就勒的满手血泡。队长让我干点别的活。我说:“今年不学,明年还是不会呀,我还是拔吧。”由于坚持锻炼,农活逐渐入了门,体力比增强了。从日常劳动中,也使我深深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我从小过惯了集体生活,吃饭到食堂,喝水有锅炉,穿衣戴帽到商店去买,什么都是享受现成的。到农村来,衣袜自己缝,用水自己担,吃饭自己做。开始既不习惯,又不会干,还出了不少笑话。头一次熬粥,把面搅在锅里后,只顾加火,粥漾出来了。我用力压着盖不让往外跑。结果是越压越跑的欢,半锅粥几乎跑没了。全村人都知道我把粥熬到锅台上了。做饭掌握不住火候,有时生有时糊。但因为是自己做的,吃起来觉得特别香。回想过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享受现成的,反觉得十分不安。
当个农民,不仅是不怕吃苦受累就行了,还得要学会安排生活,学会过日子。我注意学习老人们精打细算,农忙吃好粮,农闲吃次粮,勤俭节约过日子的经验。冬天,我多吃白薯干,把好粮食留起来农忙时吃。我经常这样想:在旧社会,贫苦农民整年吃糠咽菜,现在不比吃糠菜好了千百倍吗?所以不但不觉得苦,而总觉得什么都好吃,什么都香甜。
两段插曲
生活也像大自然一样,总是瞬息万变的。我刚到豆家桥时,满地好庄稼,觉得丰收在望了。可是竟想不到,来了一场暴风雨。一夜之间,几乎把豆家桥给淹没了。站在村口一望,周围一片汪洋,高梁只露点红缨,谷子看不见穗儿,八百多亩好庄稼全给泡起来了。我哪见过这种场面啊!过去认为在农业上只要卖力气干活,就能换来大丰收,没有料到还有这一招。自己的生活怎么办?我心慌了,坚持在农村的心动摇了。思想反映在行动上。党支书看到我情绪不高,就对我说:“侯隽,困难来了,要站稳脚跟,可不能叫困难吓倒!”“只要全村430口人有吃的,就饿不着你。”听了这话,心里豁亮了。我和社员一起积极参加了排涝抢粮斗争。集体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全太队仍收了十六万斤粮食。曾经三辈逃过荒的贫农宋宝山告诉我:“要是像过去单干,那可真要挖草根,吃野菜了。”在这场风浪中,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正当开始生活的时候,和我同来的好伙伴,突然到临县当小学教师去了,剩下我一个人,感到孤独。我偷偷地哭过几次,尽管乡亲们照顾和帮助,可究竟是一个人哪!我想:“离开豆家桥,到农场去吧,那里有食堂,劳动完了就可以吃饭,一堆琐碎的家务也没有了……。”当我提出这个要求后,党支书严肃地对我说:“她走了,你没觉出来豆家桥的人又和你亲近一步了吗?大水灾你顶过了,农活也学会了,就为了吃饭还难的住吗?队里好多妇女还不是带二、三个孩子,又劳动又做饭又管家务?有困难想办法克服,可不能闹半截革命!”“半截革命”这句话就像一根针似地刺着了我的痛处。我想:到农场去不是一种躲避困难的行为吗?假如到农场再碰到什么困难,还到哪里去呢?
这时,我的伙伴来到豆家桥,非接我到她那里住两天不可。盛情难推,我跟她去了。我还希望动员她能回来。我们争论了一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的思想一直在斗争着。当回想起在我生病的时候,干部、社员为我请医煎药,卢大娘不声不响地给端来挂面和鸡蛋,张俊兰母女给纳底做鞋,张大娘连夜给赶制棉裤,这个姑娘给担来水,那个社员给磨了面……。想到这些情景,我的心和全村社员的心已经联结在一起了,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我离开这个温暖的集体。我觉得应作更大的努力,更好地锻炼和改造自己,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回到豆家桥的家,对支部书记说:“我不走了,我要一辈子生活在豆家桥。”
阶级教育的大课堂
农村是个丰富的社会主义大课堂,它磨炼人们的意志,武装人们的思想。在这一年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树立了阶级感情。过去,对穷人的苦,只是从电影小说里知道的。我看过电影“白毛女”,对黄世仁的丑恶形象恨之入骨。但我总认为:黄世仁是作家的艺术加工,地主不是都像黄世仁那么坏。在去冬的全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我彻底纠正了这个错误看法。老农民给我们讲述,在旧社会,豆家桥是大地主曹桂芳的天下。这家地主是清朝内王府一个族门,皇帝让他骑马圈地,强占了豆家桥附近的三千六百亩良田。从此,地界内的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曹家的,附近的农民都成了他家的佃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个大地主无恶不作,有二十户因逼租逼债外逃,有二十人至今生死不明,特别是每逢年节,被逼上吊的、投井的、卖儿女的,不知死了多少人,拆散了多少亲骨肉。当老爷爷讲到贫雇农豆武被迫悬梁自尽,母亲自刎惨死的经过,我们都悲痛得流出热泪。听了这些血泪斑斑的控诉,使我真正认识到,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地主老财都是和“白毛女”里的黄世仁、“红旗谱”里的冯老兰一样的凶狠歹毒。我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对阶级敌人的憎恨。
为了更好地把过去的阶级苦记下来,传下去,团支部组织我们“访四老、叙家谱”,开展编写村史的活动。我们进一步搜集了地主富农雇工放债、逼租逼债等残酷的剥削手段,和贫苦农民做牛做马的悲惨生活事实,真正了解了旧社会是“富一户”,“穷千家”,一个村庄,两个天下。现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生活变了样,住的是青砖瓦房,吃是净米净面,全村光自行车就购买了五十辆。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将来,我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热爱毛主席。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开始注意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问题,划清了敌、我、友界线,懂得了积极自觉地参加农村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深远意义。这些活的知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人们说:农村是个大学校,是革命的大熔炉,那是一点不假的。
把文化科学知识献给农村
经过一段劳动实践,我虽然只有一些进步,党和群众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大家评选我为“五好社员”“五好青年”、“五好民兵”。但有些人说:“干得怎么好也只是耪地,六年中学白搭了。”这句话对我是个启发。我开始认识到,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在生产上出力献策;另一方面还有移风易俗,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在干活当中,有些年轻妇女,总是好“数菜骂瓜”的,说些难听话,我听了很不舒服。但是用什么新的东西来代替和改变它呢?我决定先用唱歌的方法试一试。在干活歇地头的时候,我就小声地哼哼唧唧地唱。有的姑娘说:“侯jun大声唱个吧!”他们光听不满足。还要求学。我就趁热打铁,教大家唱起来,同时我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想法向支书、队长一说,他们都支持和鼓励我。学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到处响起了:“洪湖水浪打浪……”“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数菜骂瓜”再也找不到市场了,连外号“菜队长”的人,也成了歌咏队员了。
为了更好地丰富文娱生活,团支部建立了俱乐部、图书室,办了墙报,成立了宣传队、歌咏队。白天下地带书报,休息时,唱歌、读报、讲故事、讲国内外大事,大伙听着很感兴趣。晚上男女青年都聚在俱乐部看书 看报,唱歌排练,热闹非常,连老年人和小儿童都让我们给吸引过来了。此外,我们还针对迷信传说,宣传了风、雨、雷、电的科学道理;宣传晚婚节育的好处,我们村的很多未婚青年都很信服。
冬天,民校开学了。我谢绝了母亲要我回北京过冬的打算,担任了中学班的教员。同时,我还担任给民兵讲政治常识,给墙报编稿、画报头、作问题解答……
我所学过的东西,全部用出来了,我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时间虽然很紧,影响些休息和睡眠,但觉得生活过得很有意义,特别是每当夜深人静送走了男女同伴的时候,我心里总是不平静的。我想,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夺取农村文化生活阵地的战斗吧!我常常为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战士而自豪。一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要你主动找事干,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
一年来,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和豆家桥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豆家桥的一草一木,我都觉得特别亲切。看到庄稼长的好,我打心眼里觉得痛快;看到庄稼出点小毛病,就急得吃不好、睡不着。当我们今年战胜了干旱,消灭了虫害,获得了丰收的时候,心里就乐得比吃了蜜还甜。今年冬季,在党和国家的支援下,我们大队办了电,计划明年搞三百亩丰产田,搞几亩种子田,争取农业大丰收。同时还要培养苗圃,栽种果树、葡萄……逐步改变豆家桥的面貌。每当我看到和想到这一切,浑身都增加了干劲,对农村的美好远景和个人的光明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在农业战线上才生活了一年多,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只不过是刚刚迈开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任务也更艰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我一定永远听党的话,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锻炼,不断地改造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新式农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