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色贵州走得更好更远

时间:2024-04-24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悦

贵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在生态文明的知行之路上已是渐入佳境,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贵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良好生态为贵州带来了更为富饶的绿色财富。

2019年,贵州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持续抓好“双十工程”,大力开展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和“百千万”清河行动;突出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持续深化草海、乌江、清水江、南明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据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贵州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全省森林覆盖率5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从2016年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试验”3年,贵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在生态文明的知行之路上已是渐入佳境: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贵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良好生态为贵州带来了更为丰厚的绿色财富。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得更远、更好的重要发展模式。”贵州大学林学院院长、教授丁贵杰说。

护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屏障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至此,贵州世界自然遗产数量跃升全国第一。

梵净山申遗成功,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中国着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成果。

成绩背后,是贵州多年来的始终坚持。用绿色的思维方式,贵州以领跑之姿走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前沿。

2013年,贵州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实行河长制;2014年,贵州正式实施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6年,贵州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3月,大生态被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又一战略行动;2019年1月,贵州印发《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等十大生态扶贫工程……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贵州搭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四梁八柱”;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贵州给各级党委政府划定了红线,构筑起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制度铁笼。

守绿色底线 写好生态答卷

冬日阳光下的威宁草海,碧波荡漾,成群的黑颈鹤时而在湖边觅食,时而振翅起飞,姿态万千,美不胜收。

2019年12月17日,草海巡护员赵庆军一大早就来到湖东岸,当天他要趁着天气好,给这些鸟儿拍一组靓照。43岁的赵庆军在草海已经当了7年的巡护员,每一年他都见证着草海的季节变化和鸟儿在草海过冬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鸟儿选择来到草海过冬,就证明草海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成效。”赵庆军说。

草海生态修复,是贵州省大力推动湿地保护取得成效的一个写照。“我们从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五大工程,到全面推进截污治污、退耕还湿、调水补水、造林绿化、移民搬迁工程,多举措推动草海综合治理。”草海管理委员会环境监测处副处长李振吉说。

赤水万亩竹海一角。(贵州图片库供图)

不止是湿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各项不断更新的数据中。

2019年,贵州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和92.3%;完成营造林5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20平方公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5万户;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性改革任务33项。

促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崛起

近年来,贵州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磷化工是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石膏如何处置却是世界性难题。2018年,贵州下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将全面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严格控制传统磷肥产能,目的即是彻底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难题。

作为国内磷矿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率先提出“以渣定产”充分表明了贵州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勇气和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清晨的万峰林景区笼罩在升腾的薄雾之中,美丽乡村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见到这么美丽的奇观,值了!”重庆游客李雪琴兴奋地把眼前的美景拍下来,分享到朋友圈,赢得许多点赞。

在贵州,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2019年,贵州接待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同比增长30%以上,连续4年在旅游总人数和收入上实现“井喷”。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逐渐深入人心。旅游业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资源禀赋在做着有力支撑。

另一边,生态建设也推动着城市的转型。六盘水市不走旧路变“黑”为“绿”,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多措并举的办法实施生态补偿,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者真正受益,助推脱贫致富。”对于接下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丁贵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强一、二产业升级改造,调整生态产业结构,加快无公害绿色农、林、牧等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突破绿色加工、制造业关键技术,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