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向生活的第一课

时间:2024-05-21

阳举文

……照今年的计划,全社还差二万四千多车肥料。”党支部书记普发荣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全乡的生产情况。这是我第一次走向生活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从农校毕业来到这西南边疆的路南县时,我就抱定了为边疆人民献出自己宝贵青春的宏愿。在路南县分配工作时,县委书记又一再叮咛着:现在你们是要去培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一棵独苗呵!我开始觉得自己身上挂起了重担。

我把在学校里学习的肥料学讲义又翻了好几遍。第二天早晨,便和支部书记去舍色村。

走进村子,一条泥泞的路面就映人了我的眼帘,扑鼻的臭气使我连打着喷嚏,几个放羊的撒尼姑娘“跨嚓跨嚓”地踩着烂泥。我吃惊地问道:“这街上怎么这么脏?”支部书记微笑着说:“牛圈里踩出的肥料太少了,把玉米杆切断铺在路上让过路人踩,这就是明年春天的肥料。”脱下鞋子,穿过泥泞的夹道来到生产队长毕开元的家里,正巧碰上农技站的几个同志。大家谈起了堆积肥料的事情,我就想起农案科学通讯上介绍的高温速成堆肥法,便拉着毕开元的手说:“把街上的烂泥全都做成高温堆肥不仅可以增加几千车肥料,还搞好了卫生。”“不是说的这么容易,同志,你才来不如道我们去年都做了几百车稻草的堆肥,堆了一个多月,挖开拿出的草还能打草鞋哩!”毕开元说得那样幽默,皱着眉头走开了。我又把高温速成雄肥应挖好十字沟,使空气流通易腐烂草梗的道理向其余同志说了一遍,大家觉得可以仿行。便决定了当天晚上开社员大会,动员全社积堆肥。

傍晚,当夜幕笼罩着青色的圭山,篝火升起的时候,撒尼族的男男女女都来了,到处响起动听的三弦、口弦和月琴声。如果是在学校,我又该产生多少美妙的幻想,咏出了多少动听的诗句,而现在,心里却只想着今晚在动员大会上,话该怎么讲呢?

喧闹声静了。我把高温速成堆肥的方法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社员们吵吵嚷嚷地议论着,我听不大懂,好像同意又好像没有同意,我心里像火烧着一样焦急,没等他们讲完便布置了第二天的积肥工作。

次日一早,雄鸡的叫声还在峰峦夹谷里回荡的时候,我和三个同志便到了干塘子旁边,等待着挖堆肥坑的社员。秒针一转又一转地走着,“应当是出工干活的时候了,怎么一个人也不见呢?”我旁边的小王同志焦急地说。“再等一等会来的。”我安慰着他。可是等到晌午了,挖坑的社员还是没来一个。

我一直跑到毕开元家里,老毕正拴着刚拉回牛草的黄牛。我问道:“老毕,怎么没人去挖堆肥坑呐!”“可能社员还没听懂呢!”老毕似理非理地说。“那今晚再开会,你用撒尼话给大家说好吗?”我满心希望地望着他。“我说也不顶事呀!像去年堆了屋檐高的大堆肥热气一点不发,还找挨骂吗?”“去年的堆肥法是旧办法嘛!”听了老毕冷冷的答话,心里像掀起一股激流,也硬着喉咙回了一句。老毕有些生气,话来得更硬了:“什么新法旧法,我们撒尼族就没这套法纪。”

我只好一个人回到了村公所里。

夜,多么沉静的夜啊1我躺在床上翻来复去老是睡不着,像是什么东西捏住了心,窗外风把竹叶吹得沙沙响,不时传来了“哦——哦——”的狼叫声,我害怕得打了一个寒噤。我后悔不该在毕业分配的志愿书上填云南,我后悔以前没把学习搞好,不然就被调去读北京大学,西南农学院,那末,这个时候大概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看书,或实验室里研究农业科学……而现在,在这穷乡僻壤的圭山,连报纸都看不见,还要受气。我心里不能平静,在洋腊的微光下,一页又一页地翻着日记。九月七号这天写着两行字:从今天起我走向生活了,要使自己的生活能开花结果,首先就要拿出忠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我再也看不下去了,羞惭地把被蒙住头,似乎怕别人看透了我这怯懦自私的想头。

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了乡政府,老普正和区委书记谈论着什么。像受了委屈的孩子看见了母亲一样,我一直问支部书记走过去,一口气把推广堆肥的风波和毕开元不支持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区委书记在一旁注意地听着。

“同志!工作中遇到困难了吧?这可比不得学习呀!在学习中一切困难都有老师、有同学帮助解次;而在工作中却主要靠自己忠于革命,忠于社会主义的毅力和多想办法去解决!”区委书记的话旬句扣紧了我的思想。

“我是一心一意要把山区建设好,可就是山区的农民不愿意。”

“谁不愿意。同志,告诉你吧!这里是云南省革命游击队的根据地,村里的妇女在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部队,‘为了闹革命,踏平圭山草,这还不忠于党的事业吗?在合作社刚建立时,他们冒着冰天雪地锄小麦;在征集补充兵员中,未婚妻送走了自己的丈夫去保卫祖

国,这还不想建设社会主义吗?”他说得非常激动。

“那为什么他们不愿积堆肥呢?”我问。

“问题是他们不了解积堆肥的好处。”

“好处?我全都讲了呀!”

“讲了,并不等于就懂了、相信了。”区委书记笑着说。……

又是一个晴天的上午,我和三个同志扛起锄头在于塘子边上挖堆肥坑。多有力的锄头呀!一挖一个凹,傍晚时分,一个锅一样的坑子出现了。路边的撒尼族农民拉着牛草回来,看见我们挖的肥坑说:“同志,真有本领,土坑挖得像洗脸盆光光生生的。”两个阿布爸(即老大爷)细语着:“这些同志是做过庄稼的哟,你看他们的锄头使得多有力。”不一会几个小伙子便跑来帮助我们挑草旱捞塘泥。,就这样圭山上的第一个高温速成堆肥诞生了。

像培植花朵一样,每到赶集我们就给堆肥浇一次水,现在已经是浇四次水的时候,堆肥降低了一尺二寸。堆肥腐熟了,我们约老毕和社里的青年、老人,一道去挖堆肥,是好是坏就看这一着了。两个撒尼族青年提起锄头挖了一个大洞,一月前装进去的草梗不见了,黑油油的肥料一块块地挖出来,老毕惊喜地抓起一块在手上捏捏:“这比牛粪还好,挤得出油来。”我们笑着跳着领受这劳动换来的幸福。老毕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错了,没有听政府的话、没有相信你们。”“社员们,从明天起全队积肥料。”老毕向大家宣布。

不到半个月,舍色村的村头寨尾,都凸起了一个个堆肥。一村传一村,一寨傅一寨,在二万多撒尼人居住的圭山上,很快就出现了一千八百多个堆肥。当我们又回到边寨的时候,到处响起了扫把扫地的声音,泥泞的路面已完全刷新。为了寻找肥源,撒尼族人民把几百年不敢动用的密阑山的天然肥库打开了,一架又一架的牛车拉着山上的枯枝落叶,撒尼族姑娘坐在牛车上唱着自己编的积肥歌。仅仅一个目的光景,全社积了三万四千多车的肥料。在我们离开舍色村的时候,社员们难舍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同志,明年一定来我家里吃蒿粑啊!”

晚上,我翻开笔记本,在洁白的纸上写下了这生活的第一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