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谈“学以致用”、“学习兴趣”的问题

时间:2024-05-21

周健人

常言说:“学以致用”,这话是对的。拿自然科学来说,学自然科学必须顾到它的用处,当然是对的。考查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它就是从实用上建立起来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告诉我们说:在很早很早的时代,游牧民族和耕种的民族很需要知道季节时令,换一句话,就是需要天文学的知识。天文学很早就建立起来了。天文学是需要数学的,数学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河里把水汲起来灌溉田地,这是需要力学的,力学也就接着建立起来。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于是,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恩格斯讲得很明白,自然科学是随着生产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可知自然科学都是从生产知识上建立起来的。建立有系统的科学之后,回转来又用到发展生产上面去。从生产实践上获得了新知识,再来发展有关的自然科学,把发展了的自然科学再应用到生产实践上去。这样不断的反覆,自然科学和生产都得到了发展。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途径。

所以,学习科学必须顾到它的用处,注意观察、实验和实践,也就是常说的要联系实际。研究生物学时把动物饲养起来,植物培养起来,观察和试验,固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但不加怎的,像美国有一个生物学者叫摩尔更的研究遗传的方法偏到完全离开实际的一方面去。他在房子里面饲养起许许多多的果蝇,看他们的“遗传性”如何遗传。但米邱林不是这样的。他研究植物的遗传性是和果树园艺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的。研究的方法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完全不相同。米邱林发现了如何改造品种的规律,使劳动人民有更多更好的果子吃。摩尔更则想入非非,毫无所得,走到唯心论的路上去了。

上面我们说到了学习科学是应当与实际结合的,学与用应该紧紧地连起来。像过去的有些读书人那样,完全离开实际,坐在书房里读书,当然是不对的。但同时也不要把“学以致用”看得太狭窄,看得太死板,以为不是马上可以用得着的,就不必学了。现在中学里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将来是学某一科的、就只注意与自己的志趣有关的几门功课,对其他的课目就不大注意,觉得将来用不上。譬如将来准备学医、学药或学农林的,把生物学看得重要些,学的也认真些,也学得好些,将来不准备学这些的同学,就不太喜欢学它了。如准备学工的同学认为数学物理化学是重要的,没有这些基础科学,工也学不成,除此以外,像生物学这样的课程都看作不需要的,不需要还学它做什么呢?中学的同学们,这样偏爱某几门,不爱学某一些功课,我想是不应当的。中学里所排定的各种科目都是重要的,都是有用的,没有无用的学科。有些人在进中学时,虽然准备学工,可能在毕业时,又觉得学工不合适,不如学医、学药或农林对自己更合适些。就算不是这样,志趣没有改变,可是课程中规定的几门功课,却还是应当好好地学习。因为中学里所选定的教科,都是基本学科,都是有用处的。各种科学门类虽有所不同,但互相间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就以生物学来说,恩格斯就认为生物体是把力学、物理学、化学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的东西。因此,学习生物学也就需要这些学问的基础了。有些功课,即使好像没有直接的用处,可是知识上是需要的,它是必要的知识。我听见有些朋友说过,他们读苏联的文学作品时,觉得内容与思想非常丰富。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不是因为政治思想水平高的缘故吗?文化水平高的缘故吗?作品里面就包含着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生物学知识也不在例外。如果把这些知识从文学作品里抽出去,内容就变为贫乏了,这是知识广泛有用的又一例。

自然科学是应当配合生产的,应当与实际结合的,这是肯定的原则。但就中等学校来说,各科都应全面的来学习,不应当认为学工的只要学数学、物理、化学,学医、药、农林的才需要学习生物学。如果这样说起来,学历史、语文的同学,什么自然科学都可以不要学习了。这显然是不对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必须结合生产的需要是对的,但此外还有一个必须,就是人民必须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知识也是需要的。这一个必须里,不但包括各种自然科学,还需要许多别种东西,如音乐、唱歌、美术、舞蹈、戏剧等等。中国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文化的高度发展,必须有更多的人的知识更全面的发展,不应使它偏枯。

有些同学在学习上强调兴趣。我以为有人对学习某种科学没有兴趣,主要是没有入门的缘故。有些同学觉得某一门课难学也和这个问题有关系。食品没有吃过,不可能知道它的味道;有许多东西,初

吃可能觉得味道不很好,吃过几次会觉得很好吃。学习科学虽然和吃东西很不同,但有可以比拟之处。学习某种科学,常有初学不感兴趣,继续学下去逐渐发生兴趣的;初学时觉得难学,觉得头绪纷繁,学过一个时期觉得顺手起来,也会觉得有趣味起来。

再拿学生物学为例,有的同学感到没有兴趣,有的同学觉得难学。如果这是因为没有入门的缘故,那么就有办法了。就是:不要因为没有兴趣而不学,不要怕困难;偏要学,从学习里去获得兴趣。我相信学下去一定会发生兴趣的。生物学虽然不像数学,物理学那样条理分明,它比较繁复,不好理解,但学习上亦有特别便利之处。动物和植物是到处都有的。春天的时候,只要在日暖风和的日子里,往草地去观察一下,很容易看到绿草中间有颜色美丽的花开着,仔细观察时,不难看到有蜜蜂等蜂类往来花间采花粉和花蜜,这是它们的食粮。采花粉花蜜的时候,就把花粉从这花携带到他花去了,使花中的雌蕊能受到花粉,后来子房发达起来,结成果实。我们只要向野外观察一下,可以得到许多知识。植物春天抽叶开花,是和天气相关连的。开花的时候,有蜜蜂来“采花”,蜜蜂采花粉花蜜是作粮食的,植物正好依靠它传播花粉,结下果实。生物界里的相互联系就是那么密切的。

我们如观察鱼类,常在水中游泳的鲫鱼,它的身体形状像织布的梭子似的。常栖息在水底的鳗鱼,身体有些像蛇的样子,但尾部还是纵扁的。因为生活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的形状也会变得不同了,这种情形,生物学上叫做适应。欧洲也有鳗鱼,形状和中国的鳗鱼相像。动物学家早已查出欧洲的鳗鱼小的时候形状像杨柳的叶子,后来才渐渐变成圆形的。类推起来,祖先形状也是像梭的,后来生活改变,形状也变成了现在的图形。中国的鳗鱼推想起来也是这样的。现在生存的这些生物已和祖先不同了,是变异的结果。但这所谓结果不是结束,将来也还会变得和今天不同。如果研究一种生物时。把它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一起来研究,如果可能,连同它的历史——不仅是个体发育的经过,尤其是从祖先传来的历史便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对于生物学没有兴趣的人,经过这样的研究,有了门径之后兴趣就发生了。起初不喜欢学的,现在喜欢学它了。所以我相信对于某一门科学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入门的缘故。当然,学习的方法也有关系。这就是说:书必须读,但不可单纯地读书,还要联系著书上所讲的去观察实际。学生物学就要到野外去观察生物的实际生活,它们的相互关系等等。或者把它捉来喂养,在教师指导之下,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学习其他科学也和学习生物学一样,必须同时学习学习方法。起初不晓得,可向教师请教。同时,也可以找些有关该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书来看。过一个时候,方法摸索出来了,知道得多了,就会运用方法了,学起来就比较有趣味了。这是说兴趣可以培养的一方。但这并不是说个人不应有兴趣,兴趣不值得重视等等。兴趣还是有的,也应当被重视的。上面不过说在普通学校里的功课不可有所偏废。到了各科有了门径,年纪大一些了,考虑也周到成熟一些了,当然可以照他们的“兴趣”有的去研究自然科学,有的研究社会科学、哲学,有的去搞文艺等等的,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内的。

学习科学应当与经济建设相配合。自然科学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经济建设愈进步,成就愈大,那么中国人民生活愈丰富,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愈巩固,世界民主阵营的力量愈强大,和平民主也愈有保障。但不要把自然科学的界限划得太清楚。每种工作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某种科学对于某一种工作可能不是直接有用,但会间接有用。实际上各门科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所以说有用或没有用,及学以致用,固然可以防止单谈理论,不务实际的偏差,但同时,也不要把知识的有用范围看得太狭窄,以为不直接一点的就没有用处了。高文化的民族是怎样的民族呢?在科学知识方面来讲,还不是具有高深的、又广博的科学知识的民族吗?

最后,再重复前面说过的提高文化、丰富知识的必要这一意思,引马林科夫的话来作结论。学习过马林科夫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同学们,必定都记得他在第三部分“党”里曾这样说:

“斯大林同志指出,为了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第三,必须使社会达到这样高度的文化发展,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活动家的教育,能自由地选择职业,而不致由于现存的劳动分工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

这一个号召,不仅苏联一国如此。固然苏联是最先进的国家,她一直在前面领头,已将从社会主义走进共产主义。一切社会主义体系的国家,都要向这个方向走去,都要响应这一号召的,就是都要“使社会达到高度的文化发展”,都要使“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很明白对于各种科学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