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心理学视角下的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时间:2024-05-21

吴琼

【摘要】随着国内警民冲突事件的多次发生,警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学科,它着眼于对人或组织的行为、心理状况等进行研究,从而对构建更好的社会关系提供帮助。在警民关系中,警察往往处于引导的地位,这也就需要警察具备心理知识并能利用心理规律,正确引导这一关系的走向,通过建立双方的沟通、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互信任,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化,从而使警察工作顺利进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学;警民关系;社会关系

近些年,群体性冲突事件不断增长,其中导致警民关系破裂的事件占了一定比例,无论事件大小,都引起了舆论的注意,社会舆论往往倒向民众,这无疑导致警察缺失公信力,警民关系不再和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点就是和谐,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中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不容忽视,公安工作能否落实到位,社会能否稳定发展,与警民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心理学为切入点研究警民关系的文章较少,在笔者看来,社会关系是警民关系的重要属性之一,而社会关系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心理学及相关理论

心理学是对人或组织的心理、行为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的领域很多,如认知、人格、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以心理学为视角的研究,注重对人的心理机能进行解释,并合理的利用心理效应产生影响。心理学中的概念及理论体系庞大,本文对其中与社会关系有关的概念进行解释。

(一)共情

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共情是指能够像对方所感受的一样去感受他的痛苦或快乐,就好像你就是对方,但只是“好像”,而非认同。在一段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不同观点,当互相都不认同的时候,容易产生矛盾,但共情的存在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和长久。

(二)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被称为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看待一件事物或某个问题时,会像日晕由它的中心点扩散,其含义是指人们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消极的心理效应,而无法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人们往往会因为因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标签而产生联想,这种盲目往往会使人忽略对方的其他优点或缺点。

(三)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如果不被及时修理,那么很可能会给别人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导致更多的玻璃被打破。因此及时修好每一扇被打破的玻璃,即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都能够阻止更大的错误的扩散。将破窗效应应用于现实,可以得出,每一块被打烂的玻璃就像一个个漏洞或危机事件,即使是微小的、不起眼的,也应该受到重视,不然可能会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

(四)亲和效应

亲和效应对人际交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彼此之间有共同之处或相似之处,或者彼此建立了某种联系,那么相互之间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觉,进而互相信任与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人表示亲近、和蔼,那么就容易收到对方善意的回应,“爱人者,人恒爱之”,在社会关系中,如果想建立和谐的关系,那么亲和效应是不能避免应用的。

(五)思维定势效應

思维定势效应,也可以称为惯性思维,是指人们往往会将先前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教训形成固定的思维规律,并影响到之后对其他事物的分析和判断。惯性思维是人们普遍拥有的思维,因为既有的信息有局限性,人们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来思考,这样就容易“一叶障目”,只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才能全面的认清对方或事物。

2.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虽然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但它是特殊的,如警察作为警民关系中的一方,往往给人以“强制”、“主动”的印象,而这一关系中的另一方——民众,往往是“弱势”、“被动”的形象,因此近年来的警民冲突事件中,都使舆论往事件中的群众一方倒,“城管”、“拆迁警察”等这一类名词也隐含了警察们强势的地位。然而这类“偏见”古而有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对看上去更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与共鸣,由于“塔西佗陷阱”的存在,警察这一群体的公信力往往不足。长久以往,人民与警察之间矛盾会更加激化,公安工作难以开展,甚至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消除警民之间的矛盾,正确引导舆论以防冲突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内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

国内警民关系多种多样,和谐的警民关系能使得公共事务管理更加顺畅,人民幸福指数上升,但不和谐的警民关系往往存在多种问题,容易导致警民冲突事件的发生,具体如下:

1.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沟通与关怀

警民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特殊的一种,其中存在强势与弱势的双方,这种不平等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关怀,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等。一方面,部分警察高高在上,不愿深入群众进行沟通,也不会安稳民众的情绪,民众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容易促使冲突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冷眼旁观,不与警察接触,不支持警察的工作,使得警察的工作难以开展。这些消极的态度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畸形,无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2.缺少互相理解与尊重

由于近年来发生了各类群体性冲突事件,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深化,人们囿于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失业问题、收入不均等困境,往往对公权力存在不满,因此社会舆论普遍倒向群众,而此时处于“前线”的警察首当其冲。思维定势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对人或物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警察产生了思维定势,在他们心中,警察是跋扈、霸道、蛮横的,从而导致民众对警察的不理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恶劣的形象往往使警民关系愈来愈差。警察也往往只留意到部分民众的恶劣态度和举动,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法理解对方的处境。

3.互相缺乏信任

警民之间缺乏信任也是警民关系不和谐的表现之一,如警察不相信民众会对其工作给予支持。这种不信任往往是晕轮效应的作用,由于一些群体冲突事件的发生,部分民众在其中展现出了对公安系统的怨恨和不满以及对治安工作的不配合,导致冲突事件的处理不得当,给警察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部分民众认为警察只是敷衍了事,而非真心想要解决问题,因此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愿寻求警察的帮助。例如,当民警走访群众想了解情况时,有的群众拒绝回答问题,甚至拒绝接受民警的到访。如果双方互相误会下去,最终导致的是警民关系越来越难以破冰。

三、心理学在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在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中对心理学的应用必不可少。和谐的警民关系需要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负起为社会民众服务的责任,树立更好的形象,与民众、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给予关怀,做到理解和尊敬群众利益,由此建立稳定的信任。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也应该在享受安定的生活时为人民警察考虑,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可,才能使警民关系保持长期的稳定与和谐,具体如下:

1.建立良好沟通,互相给予关怀

社会关系的和谐需要以良好沟通为前提,和谐的警民关系也不例外。良好沟通一方面体现在警方能主动地深入工作,提高警民交流程度。通过与民众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尽可能使民众的需求变成现实,同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从小事、细节做起,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不注重细节的处理,不及时解决问题,很容易让问题恶化,深入群众,解决群众的小纠纷、小问题,长久以后,这一系列的行为最终都会温暖民众的心,使警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完美。另一方面体现在民众能主动地与警察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意愿告诉警察,并对警察的工作状态给予关心,减少思维定势,积极主动的将小问题、小纠纷、小案件告知人民警察,只有相互沟通,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等的困境,也就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当双方的心理状态都能调节到良好时,即能和对方建立良好且深远的沟通,那么二者就能形成良好的警民关系。

2.设身处地,互相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要做到互相理解和尊重,就得对对方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当了解并认识到了对方所处的状态,才能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告诉我们,在对人的理解中不仅仅要从理论的角度来对待,更加应该考虑到对方的情绪,以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和尊重。

在警民关系建设中,警察与民众之间的双方理解和尊重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警察应当理解到民众的困难与处境,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并正确地为人民服务。此外,根据亲和效应,作为警民关系中较为主动的一方,警察应握住手中的主动权,深入到民众中,完整的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做到“警民一家亲”,能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的形象。另一方面,作为较为被动的一方,民众应了解公安的职责和能力,当换位思考之后,就能理解到,即使在人民心中警察是多么的强大,他们仍然会存在无法实现和完成的工作,而非无所不能。

3.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维持社會关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心理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价值观、人生观、处事态度、情绪等因素互相吸引并产生作用的产物。在著名的囚徒困境中,也体现了信任的重要性,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那么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而忽略双方的利益,当双方都采取这样的举动时,最终双方都无法得到利益。如果双方互相信任,那么双方都会选择一个双赢的局面,从而达到和谐共处的结果。

因此,在警民关系中,建立沟通、相互理解之后,双方之间还需要建立密切的信任。警方应如实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对人民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办事效率与能力。此外,警察也应该相信民众会对工作配合,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强迫群众接受。民众应该理解警方工作的强制性,相信警察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也不应该以刻板印象看待警察这一群体,要相信警察的专业性。

四、结语

近年来,无论是警方或民众都在为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而努力,有些地区的警民关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主要从心理层面分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并得出了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路径,建立良好沟通、互相理解和尊重、相互信任。心理学能够指导社会关系更好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国内公安系统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这对警民关系的破冰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临,高旭,黄雅静.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启发与思考——以态度为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1).

[2]张苏.从心理学角度谈如何改善警民关系[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成晓霞.心理学视野中的和谐警民关系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2010,(9).

[4]张惠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和谐警民关系构建[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5]印婕,陶琳瑾.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学理论,2015,(28).

[6]李荣瑶.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以河北省基层公安民警为例[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1).

[7]张莹,梅松丽,徐军,等.以心理学共情理论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4,(19).

[8][美]罗洛·梅.存在之发现[M].方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