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业革命催生农村经济“脱胎换骨”

时间:2024-04-24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顾海凇 段清娟

水城县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扶贫一体谋划部署,产业革命持续催发全县农村经济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

延伸产业链:立足一产 “接二连三”

10月15日,入秋后的水城县小雨连绵,带来丝丝寒冷。在水城县双水街道办白马洞村白马洞组,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冷链库的鲜果包装线上,一派热闹繁忙的生产场景进入眼帘。

据了解,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中心整体容量7000吨,24间气调保鲜库,8间高低温库,13辆冷链物流车,足够实现今年红心猕猴桃的仓储管理。

同时,中心还负责水城县其他基地苹果、香蕉的仓储管理,已经成为全县鲜果集散地。

今年8月底,该冷链物流中心向迪拜首发了2吨猕猴桃,这仅是中东地区订单量的千分之二。

除了线下订单销售,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以及网络直播售卖也是水城猕猴桃的出山渠道。

“今年,冷链库中心以每斤15至2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了1655吨猕猴桃。鲜果已销售620吨,果汁132.6万余瓶,猕猴桃包装盒35544个,果酒7646瓶。”宏兴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仓储物流部副经理黎涛说。

记者发现,在冷链物流中心的分选区上有一条智能分选生产线,配有部分工人进行辅助挑选,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果子进行装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盒完整的红心猕猴桃在贴好标签后,就能从产品变成商品。

“现在分拣的是昨天来自大连的300件订单,如今农产品包装有机器辅助很方便,每月有2500元工资,没想到我也成了上班族。”来自老鹰山镇石河村的刘云婵说。

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茂介绍,公司立足一产前端农事操作及管理、二产中端包装与加工、三产终端物流服务和网上直播卖货的新经济形态的有效融合,打通了该产业全链式脱贫增收的产业链。

目前,猕猴桃产业覆盖水城县18个乡镇63个行政村3.52万户13.38万人,其中贫困户7210户24100人。每年提供季节性工作岗位上百万个,吸纳产业工人1300多个。

提升价值链:完善“产、学、研、用”体系

走进位于杨梅乡姬官营村的水城县菌种场,映入眼帘的是70余吨堆积如山的黄色菌棒木屑原料,耳边传来的是生产车间机器拌料的隆隆声……工人们在生产线上装袋、入锅灭菌、冷却、菌种培养、接种入袋、上架发酵。

区别于大块头的菌袋,研发室内冰箱里储存的多支装有液体的试管引人注目,它被称作是整栋菌种大楼的“心脏”。

“这是一级菇的菌种,一支试管产出的香菇市场价值140万元,可以分装10瓶800升的液体培养罐。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们以液体接种的研发为突破,既缩短了菌棒培养周期,又可做反季节的高质量黑皮鸡枞。”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恒伟向记者解释。

如今,在拥有8000万棒生产力的133亩杨梅乡菌种场上,已研发出7个品种,19条生产线上日均生产量达15至20万棒。

目前,杨梅乡基地与阿戛群福菌种场的产量合计5000万棒。杨梅乡基地的3000万棒中已有2700万棒投放到各基地,剩余菌棒销往昆明、南宁、重庆、贵阳、成都等地。

此外,覆盖水城县18个基地的香菇已售卖630万公斤,产值6000多万元。

科技支撑同样让刺梨身价倍增。

“我们的优势在精深加工和研发,下一步刺梨面膜等系列护肤品将问市,基于刺梨将聚齐食用型、功能型、保健型系列产品的研发。”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邓鉴鑫这样定位自己公司的发展路径。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对刺梨的精深加工,在原浆、SOD口服液、气泡水复配饮料系列产品基础上,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平台合作,新开发原养液、维C含片等新产品达10款以上。

截至2019年9月17日,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加工刺梨鲜果1774.19吨,压榨刺梨原浆373.867吨、浓缩汁301.52吨,综合出汁率65%,达到刺梨鲜果即收即榨的生产规范,销售收入达3400万元,并与大连签订3000万元的产品意向销售合同。

这样的成效与水城县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中建立的县领导领衔长效机制分不开。通过县领导领衔长效机制筛选出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以食用菌、猕猴桃、刺梨等为代表的“8+2”重点农业产业,并对接中科院、省食用菌专班、市食用菌专班和现有技术团队,确保种源优质、高产、高效。

完善利益链:抓好组织方式惠民增收

在六盘水各个乡镇、农业园区,农村产业推进各有分工,水城县米箩镇的村民们正在基地上抢抓猕猴桃施冬肥的黄金时段。

“在我的印象中,米箩镇倮么村种猕猴桃至少有10年了,我固定在这务工有5年多,每年的务工收入3万多元,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在米箩猕猴桃基地除草的李小仙告诉记者。

村民的这条致富之路来源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不仅老百姓受益,我们发展也有干劲。”六盘水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米箩基地负责人陈顺江认为。

目前,六盘水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米萝镇与446户农户签订了土地“三变”合同,流转1350.87亩土地,涉及土地流转贫困人数417人,2019年支付94.25万余元土地流转资金。

村民的土地入股分红标准以5个5年来进行梯度式递增,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第一个5年间,村民每年每亩可分红600元,此后依次可获得土地分红金为1300元、1800元、2000元,第5个5年递增到2500元时,不再递增。

“今年我17亩的土地流转费有1万多元,加上在猕猴桃基地当管理员的工资,这比以前种玉米划算得多。”米箩镇倮么村马鞍组的李朝俊说。

全县“三变”改革覆盖25个乡(镇、街道)、164个村(居),通过产业带动农户承包地65.54万亩入股,共整合各级财政资金2.75亿元,实现资金变股金,共有11.75万户42.84万人实现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利益联结农户71473户。

“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种粮到天边,收成要看天。”水城县祖祖辈辈传唱的传统耕作模式,已被这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改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