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个一批”踏出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时间:2024-04-24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悦 罗亮亮 谌晗

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要求,水城坚决推进中央和省市精神落地落细落实,凝心聚力拔穷根。

猕猴桃圆致富梦

红心猕猴桃已成为水城县猴场乡村民致富的“金元宝”。(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的水城县,雨水伴随着降温,让这座以凉爽著称的小城有了丝丝寒意。48岁的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村民王顺友穿着雨鞋、带着斗笠,在一颗颗一人高的猕猴桃树中穿梭。

“这几天降温了,我要来看看。”说起猕猴桃,王顺友满脸自豪。就在上个月,经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审核,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草果村,阿戛镇松绿村等共计126.95公顷猕猴桃生产基地喜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系贵州省农业系统首张。

“我文化不高,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是认可我们的果子好。”王顺友说。2016年就结束在外打工,回来种植猕猴桃的他,现在已经是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种植区米箩猕猴桃基地的种植能手,家里的2亩多土地流转给了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土地流转费、种植分红与基地务工费加起来的收入是以前在外打工挣的2倍多。”

2 0 1 8 年末,王顺友家成功脱贫,“但我仍然要种好猕猴桃,这个果子能带更多人脱贫”。

近年来,水城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为驱动,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新示范,推行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截至目前,水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有3.14万亩村集体土地、15.29万亩承包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4.72亿元各级财政资金、580万元村集体资金、9.46亿元社会资金实现了资金变股金,3.32万户13.28万人实现了农民变股东。2018年产业园共带动5295户16763人脱贫,占水城县脱贫人口26.17%,成为全方位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和贫困户有效脱贫的试验田和样板区。

搬迁搬出新生活

水城县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入住海坪彝寨 。(李林 / 摄)

深秋时节,水城县野玉海景区雨雾弥漫。10月16日中午时分,海坪彝族风情小镇景区保洁员高素香下班回到家中,准备做午饭。

“2016年,我们一家搬来小镇,到现在快4年了。”高素香朴实地笑着,把手中洗好的菜放进锅中。

高素香老家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2016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举家搬到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海坪彝族风情小镇。搬来不久,高素香就在景区做起了保洁工作,“月工资1500元,包括我在内,我们家有3个人在景区上班,每月总共四五千元的收入,生活问题不大”。

原来,高素香的丈夫在景区做安保工作,女儿在景区绣坊商店当售货员。“现在的日子啊,可比搬来前轻松多了。”高素香感慨道。

多年前,高素香的儿子患上了重病,为了给他治病,一家人四处借钱。“后来他的病是控制住了,我们却欠下了一笔债,他还失去了劳动力,儿媳为了照顾他也没法工作挣钱。”

2015年下半年,政府动员高素香一家搬到海坪彝族小镇。几经商量,他们在2016年1月搬到了现在的新家。“100平方米的房子,厨卫家电齐全,居住环境特别好。”

搬迁后,景区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积极给大家安排工作,考虑到高素香家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多的给她家安排岗位。

多一个岗位就多一份工资,高素香一家二话没说,把老家7亩地流转出去,集中精力在景区务工。“每年能得3500元流转费,儿子的病还被纳入新农合医保,我们再也不用为治病的事发愁。”

如今,家中的债务已经还清,4岁的孙子在小镇旁的海坪幼儿园读书。“接送娃娃只需要步行6分钟。”高素香看了看背上背着的另一个外孙,爽朗地笑了。

在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包括高素香在内的1711户759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8户6247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新生活。

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成功打造出了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安置点紧紧围绕“五个体系”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后续措施解决“搬后怎么办”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顺心、过得安心、住得舒心。

生态护林摘穷帽

迎着晨光,水城县玉舍镇玉舍居委会上寨组村民周恩文手持砍刀、电筒等工具,朝着村周边的林地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周恩文今年59岁,是水城县玉舍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下半年被村里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有1万元的劳务补助。巡山,成了他每天的工作。

“妻子身体不好,离不开家人照顾。当护林员既可照顾妻子,又不耽误工作。”周恩文妻子于2012年患上乳腺癌并做了切除手术,目前仍在康复期,稍重一点的家务都不能做。

“妻子没患病的时候,家里虽然也有外债,但日子还可以勉强过得下去。患病之后,出去打工也是分身无术。”老周坦言,早年他想去镇里工地上“下蛮力”,人家嫌他年纪大了,都不愿意要。

一筹莫展之际,镇里林业站和居委会传来了好消息——

“老周,我们现在有个生态护林员岗位,主要从事森林防火、巡山护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一年1万元补助,你愿不愿意来?”

“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点头,政府送工作到家里,有固定工资,能照顾家里,还干的是熟悉的活,不用费体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恩文记忆犹新。

“现在,我家享受扶贫政策,妻子一年吃药只用4000多元,我家土地流转出去还有流转费、分红等,我自己有固定工资。”这个曾被疾病和债务压弯了腰的朴实山里汉子,如今对未来满是信心。

水城县杨梅国有林场2019年生态护林员培训会现场。(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周恩文每日穿行于千亩莽莽山林间,脚上的茧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山头却更绿了。数据显示,2018年玉舍镇森林覆盖率已达71.6%,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不断提高。

“生态护林员+贫困户”护林模式深入推进,让山头更绿、人心更暖、生活更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双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五个一批”中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重要扶贫举措,水城县结合县情,专门针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置生态护林员岗位,2019年聘用人数达2401人。

职教扶贫显身手

进入10月,天气转冷,水城县职业学校内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教室外,各类树木高低错落,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实训基地巍然矗立;教室内,学生目光汇聚于黑板,神情专注,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众多学生里,2018级电子商务精准脱贫订单班李玉邻同学格外引人注目。“他身患残疾,出身在贫困家庭,但他学习很刻苦。”班主任老师吴松芸介绍道。

李玉邻家住水城县南开乡自乐村,母亲常年在沿海务工,父亲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只能选择在镇上打零工帮补家用,他还有一个哥哥在上大学。

“初中毕业后,我成绩不是很好,因为不想给家里再增加经济负担,我准备出去打工。”李玉邻对记者说,“感谢职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才让我重新走进校门,拥有改变未来的机会。”现在学校不仅免去了他在校期间的各种学杂费用,还依照政策每年发放贫困生助学金,一年至少有5900元。谈及现状,李玉邻言语中满是感谢。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水城职校针对精准脱贫订单班学生,采取“一生一策”帮扶,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真技术、真本领。

“未来有机会的话,我想去报考大专,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李玉邻说,他对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很感兴趣,在班级内这个科目也很拔尖,可能的话,他想做一名广告设计师,通过知识改变贫困命运。

李玉邻仅是水城县教育扶贫的众多受益者之一。目前,该校共开设精准脱贫订单班12个,从2018年以来已招收应往届贫困初(高)中毕业生592人,开设有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美发与形象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

水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正在进行实习实训。(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社保兜底惠民生

“ 邓阿姨, 最近身体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1 0 月下旬,水城县玉舍镇大田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刘应该来到田边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余乔友、邓群英家里调研走访。

余乔友、邓群英老两口是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妻子邓群英2 0 0 8 年患上糖尿病,早年养猪喂牛、种点包谷洋芋,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看病更是拖了又拖。

“那时候没钱治病,痛都是忍着,你看我现在一只眼睛已经快失明了,腿脚也不利索,这都是糖尿病引起的。”坐在院坝里,55岁的邓群英打开了话匣子。

2012年,村里结合实际,将余乔友、邓群英纳入低保范围,从此他们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机。“那时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的低保,虽然不多,但是买胰岛素和吃药的钱还是够。”

其实,对余乔友一家而言,致贫不仅有疾病因素,还有劳动力缺乏的原因。“我65岁了,出去找不了钱,仅有一个女儿也出嫁了,她打零工一个月也只有3000元左右收入。”谈及生活困境,余乔友颇感忧虑。

百姓的疾苦,当地政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前几年,当地政府将余乔友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产业、健康、综合保障、生态等扶贫政策入手,一点点改变贫困面貌。

“还是党的政策好,特别是社保兜底政策让我们家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提起这些年民政部门伸出的援手,余乔友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50元/月、农村电费电量补贴54.67元……仅2019年,余乔友就领取了11笔社会保障资金,共计5959.6元。

“不止这些,今年7月我身体不舒服,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住院13天,总共花了6000多元,全部报销下来,自己只花了1100多元。”坐在一旁的邓群英补充道。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余乔友老两口生活之变只是水城县抓细抓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呈现出的民生新图景之一,放眼这片鏖战贫困的沃土,一张更密的“兜底网”跃然眼前——

2019年上半年,水城县共发放城市低保金2900.76万元、农村低保金8051.55万元,发放特困供养金1372.9622万元,实施“救急难”28 例,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5.23万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