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资源城市转型样板

时间:2024-04-24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悦

传统产业积极转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城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资源城市转型样板。

水城工业底蕴深厚,煤炭曾经是这座资源型城市的顶梁柱,但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谋求转型的水城工业将目光投向新兴产业。当昔日“傻大黑粗”产业碰上如今绿色环保产业集群,水城工业转型已经拉开大幕。

集群化打造产业“黄金链”

一间厂房,两个车间,三家企业,在水城双元铝业的生产基地,两家电解铝下游企业贵州安润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贵州莹月帆铝制品有限公司正在各自的生产车间里忙碌地生产铝丝和铝板。与其他公司的生产场景不同的是,这两家企业的车间就在一个大厂房中,两家企业的生产工人只要稍微探出身子,就能看到对方车间的生产情况。

这样有趣的场景,得益于这间大厂房的所有者——贵州双元铝业。

六盘水铝业龙头老大——贵州双元铝业公司曾靠销售铝锭红极一时,所产电解铝是六盘水主要工业产品。2015年12月,因市场疲软、设备需要大修等原因,公司全线停产。市、县政府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和当地资源、能源实情,由贵州鑫泰源开发投资公司全资收购。

每吨铝液加工成铝棒,可增值800元;加工成铝板材,可增值2000元;加工成铝型材,可增值3500元……水城县在苦苦思索“如何就地转化14.5万吨/年铝液”这道辩证题的同时,发展思路逐渐清晰——以双元铝业为“原料仓”,借力发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规模集群。

铝长廊、铝桌椅、铝门窗……在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九度铝业)的展示厅里,一件件铝合金建筑型材琳琅满目、精巧美观。这是该公司即将投放市场的新产品。

距十九度铝业大约300米远,铝王铝业生产的铝圆铸锭正在下线。这是十九度铝业的生产原料。

与铝王铝业相邻的双元铝业,216台电解槽全部进入生产状态。刚刚生产出来的铝液,则是铝王铝业生产的“标配口粮”。

环环相扣的铝产业链,将水城经开区内的10多家企业连成了一条“食物链”,让企业在裂变中实现抱团发展。

截至目前,水城铝产业园已有亮星铝业、安润吉材料、莹月帆铝制品、铝王铝业、十九度铝业等12家企业,主要生产铝合金棒、板材、卷材、线杆、建筑型材等产品及汽车、船舶、电器等领域配套型材。2018年入驻企业已相继建成投产。

“1—9月铝产业园累计完成工业产值近30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铝产业产值40亿元,相比2017年可实现产值翻番。”双元铝业副总经理田海军说。随着入园企业生产线的不断完善和满负荷生产,水城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下游产业的培育力度,不断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力争2019年实现铝产业产值80亿元以上,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建成贵州铝及铝加工产业示范基地。

“资源+产业”方兴未艾

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鑫玄武岩公司)总经理孔德昆最近有些忙,一批非洲模具刚刚运抵公司,他需要随时盯紧。“这是我们的第一笔国外订单,时间紧,任务重。”孔德昆指着面前正在运转的机器说。

对于水城经济开发区来说,2016年入驻园区的石鑫玄武岩公司已经是一家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了。在过去的3年,公司花大量时间与资金投入研发,终于在今年进入大规模的生产周期。

用孔德昆的话来说,订单的接踵而来是他一开始没料到的。在研发期,公司的玄武岩制品大多供应水城县内,城市管道、轨道交通等方面都能看到玄武岩产品。但玄武岩产品在省外以及省内绝大部分地区的知名度都比较低。为此,企业积极制定“走出去”战略,在多个省份设立办事处,推广、推销玄武岩产品,提升玄武岩产品的品牌价值。

“这同时也是提高我们水城玄武岩资源名声的好机会。”孔德昆说。发展玄武岩产业,是水城工业积极由传统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的一个典型。

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搬运铝板。

在六盘水境内,玄武岩储量达到78亿吨,水城经济开发区周边的玉舍、米箩等乡镇储量就达9亿吨。2016年年初,水城县按照“资源+产业”合作模式,依托丰富的玄武岩资源储备,从四川省引进年产3万吨玄武岩纤维、制品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总规划用地2000亩,建设年产1.5万吨玄武岩纤维及短切纱、复合筋、复合管等下游制品生产线。

在水城经开区玄武岩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城县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为企业在选址用地、融资、办证、用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2017年9月,水城县还以股权合作的模式,与石鑫玄武岩公司进行股权合作,建成年产1.5万吨纤维生产线和配套制品生产线,促进这一新兴产业从原丝生产到下游制品生产的全产业链条得以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促进石鑫玄武岩公司与精工集团的合作,力争早日引进精工集团应用玄武岩纤维建设光伏发电支架、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努力延长产业链。”水城县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产业搭上“智慧快车”

按下启动程序的按钮,矿井作业生产场景及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各项设备实时数据信息在调度室显示屏上清晰可见……在水城发耳煤业调度指挥中心,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

水城县发耳煤业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矿井一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高瓦斯、煤层不稳定、地质灾害严重等不利条件,一度让煤矿在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上举步维艰。”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守义说。

通过改革,2018年,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完成了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和7个辅助子系统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有机“嫁接”,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开启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驾驶模式。

搭上“智慧快车”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不仅让员工吃下了安全保障的“定心丸”,还使产能、电力保障、职工收入、企业盈利都迈上了新台阶。

“水城坚持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道路,采取‘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示范一批’模式,逐一梳理辖区内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列出改造升级煤矿清单、时间表,逐步实现智能机械化全覆盖。”水城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水城县还围绕高效电力产业发展,完成鸡场志鸿煤矿、腾庆煤矿、老地沟煤矿等煤矿煤层气(煤矿瓦斯)瓦斯发电项目建设;依托贵州合众高科锂业有限公司矿石绿色提锂制备电池级锂盐项目,积极推进以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为主的电池材料产业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