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欧阳黔森:沉下去,才能有所收获

时间:2024-04-24

文_崔晓飞

欧阳黔森(右)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拍摄现场。(剧组供图)

“长征故事的精彩无需戏说,真实地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最大的亮点,红军的故事比我们编的精彩得多。”谈到《伟大的转折》,欧阳黔森如是说。

欧阳黔森给人的印象总是很有力:思维活跃,语速快,掷地有声的谈吐很有力;下基层调研寻访,挖掘创作素材,跋涉在山野阡陌间的步伐很有力;其文学作品的史诗气魄和宏大叙事,彰显的精神、格局,还有那些力透纸背的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解读很有力……

握笔的右手中指隆起一个大包块,这个大包块甚至使他的中指变了形,这是笔磨出的老茧。

沉下去

能在办公室采访到欧阳黔森是十分不易的。这位“坐不住”的作家,这些年有80%的时间都在农村,深扎在一线。他说,作家理应走的比坐的多:“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如果不经常走近基层群众,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那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8月26日晚,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首部展映剧目,由欧阳黔森任总制片人、编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一直在基层寻访、取材、创作和赴拍摄现场的他,刚刚停下四处奔走的步伐。

这部鸿篇巨制,从去年12月开机到正式播出,仅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如此高效、高速,在旁人看来,是创造了奇迹,在欧阳黔森眼里,却算不得什么。

“又掉了10斤肉。”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位从雄奇而又神秘的梵净山中的地质队走出来的作家,一直坚持“沉下去,才能有所收获”的创作理念,这与他人生中最难忘的8年地质生涯,有着很深的渊源。

除了带有浓郁“地质情结”的纪实性散文《穿越峡谷》《连山之殇》《武陵纪事》、组诗《地质之恋》等,他创作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地质生活,其余也或多或少带有地质视野,使他的作品具备传统的博物眼光和现代的科学智慧,闪烁着理性的审美之光。

正如他在《连山之殇》中所说:“虽然我已不再是一名地质队员,可每次看到连绵不断的大山,心就不再平静。无论是在飞机上或者火车、汽车上,窗外的山无疑最吸引我的眼球。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想象我依然是一名地质队员,依然在征服一座又一座山峰。”

相信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

真实最美

真实这个特点,不仅显现于欧阳黔森的举手投足与为人处世间,也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理念。

“长征故事的精彩无需戏说,真实地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最大的亮点,红军的故事比我们编的精彩得多。”谈到《伟大的转折》,欧阳黔森如是说。

在欧阳黔森“力求真实”理念的指引下,剧组也是身体力行地在践行着这个标准。

为了高度还原历史,严酷寒冬,剧组顶着风霜进入深山拍摄。在拍摄雪地行军戏时,摄制组在恶劣的天气下,肩扛、手提,硬是把重达几百斤的摄影器材、枪炮道具一件一件运送上山。

无论是摄影、美术还是实地取景,都始终围绕着还原真实这一标准。拍摄娄山关战役时,50度至70度坡面,剧组需要绕行几个钟头,把拍摄道具搬到山顶。一场戏足足拍了25天,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终于完美地呈现在了荧幕上。即便是在拍摄中表现不突出的战壕,剧组都做了深入研究,把防御战、进攻战、地壕战还原到战争的真实效果。

演员们身上的一颗纽扣、一个子弹袋、一双鞋,都要经过查证以后才能用。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剧组一共用掉了2.5万余双草鞋。

“只有把工匠精神运用到每一个细节的拍摄中,才能更加完美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欧阳黔森说。

独辟蹊径

“一个地质作家的感受,与一个旅游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走的绝不是旅游者的道路,而是地质人走的路。人迹罕至便是地质人的行走特征。”在欧阳黔森看来,他要开辟的正是一条属于当代地质人的文学蹊径。

集中国电视剧三大奖于一身的《奢香夫人》,为了不落俗套,最大限度挖掘故事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构思、创作过程之艰难,令欧阳黔森记忆犹新。

“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无论正史、野史,都没有太详细的记载。过去别人创作的有关奢香夫人的几个剧本,都写成了武侠剧,有的写成纯粹民族题材。我们在翻阅大量资料并沿着历史的轨迹实地走访后,把她定位成女政治家。作为一个边陲地区的彝族首领,她引进农耕文化、汉学,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贵州没有官道,她开驿站,伟大思想家王阳明就在第一个驿站龙场悟道。奢香夫人对贵州建设具有巨大贡献。正因如此,在写《奢香夫人》时,把她作为国家层面的女政治家来写,也是这部长篇小说和长篇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此外,从年轻时就喜欢钻研历史,尤其是对党史、军史的了然于胸,都成为欧阳黔森驾驭主旋律题材得心应手的有力法宝。

灵魂的落脚点

但凡有所建树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学王国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这块净土是作家灵魂的落脚点,是作家最熟悉、最留恋、也最心向往之。这个地方,便是作家的故乡。

欧阳黔森,也是如此。

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以发现贵州瑰丽的山川田林、河谷溪流,神秘而古老,渗透着大自然原始之美和崇高之美。

“生于斯,长于斯,当然关注这方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他说,正是曾经长期的野外地质生活,让他对贵州的秀美山水和风土人情有了特殊的感情:“这一方水土一直都是我创作的母体。”

“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这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在长诗《贵州精神》中,欧阳黔森期待着当代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贵州人没有虎牙/却应有虎气”“贵州人的那一声断喝/似霹雳一声震天响/贵州人骄傲而自信地/唱响了多彩的贵州……”

为了带出一支文坛“黔军”,他鼓励作家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为伟大的时代、为贵州这方土地鼓与呼,他创新管理模式,在贵州省作家协会建立了《作家下基层常态制度》和《重大题材重点项目扶持制度》。省作协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改稿班和青年作家培训班,在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创作基地,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作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并建立问责制度和追踪制度,确保创作出反映贵州多彩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