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必要性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时间:2024-05-21

王旭利

【摘要】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程度是衡量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内在尺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人学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必要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及新课程改革必然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为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述

主体性概念它是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性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就是实践活动中的人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也就是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以下几个特征:(1)自主性。自主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主体在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表现为行为主体在活动中根据自己需要,独立自由支配自己言行。(2)能动性。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承认与改造对象,对对象进行积极的行为,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3)创造性。创造是对主体对象最高级别和最高性能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存在紧密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作为主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着“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体现,与马克思人学的主体定位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思想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塑造出具有创造能力,独特个性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价值取向。

三、增强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必要性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随之发展与进步。科学发展观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能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培养人的个性,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惟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思想政治主体性教育强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直接指向人,发展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即“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在“十三五”建议核心的内涵中居于首位,目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依靠创新。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它能推动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新产业的出现与成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成果成绩显着,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

3.顺应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理念改革是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课程新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应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过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4]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教学活动走进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广孚.西洋教育思想[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3]黔风.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J],当代贵州,2011(17):1-1

[4]王义秀.新课程标准一与课堂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