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摘要】“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民生建设。他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民生观点和科学的方针政策,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特征鲜明、意义深远的民生思想。认真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对当前深入推进民生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民生思想,现实启示
关注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生活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生的内容,使民生思想日渐完善。可以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其目标追求。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在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认真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不仅能为我们解决现实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民生思想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涉及经济、政治领域,也涵盖了社会和文化等许多方面,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深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内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也是科学而实在的,具体可以概括如下:
1.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民生。邓小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的进度,他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在南方讲话时就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1]此外,他还始终强调要不断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可见,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是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决定力量。
2.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是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为了找到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付出了很多努力,经过反复探索思考后终于找到改革开放的道路。他认为,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改革开放是摆脱这种障碍的最佳方式。1985年8月,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改革的思想,把改革看作我国摆脱民生困境的唯一出路与根本动力。他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所以,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
3.进行民生建设的切实步骤要分“三步走”。邓小平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他在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饱、小康、富裕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民生建设,才能最快取得实效。
4.进行民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民生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为此,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和共富相统一的价值目标。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就曾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
5.衡量民生建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民生问题有没有解决,民生建设成效如何,不是谁说就能算的事情,其必然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来的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它的核心是人民利益,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这也成为检验民生问题解决好坏的标准。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上,邓小平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改革和建设各项政策成败的标准。
二、邓小平民生思想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在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切实际需要出发逐步形成并提出的,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代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其真理性的。无疑,这一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示意义。
1.巩固执政党地位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自古以来,我国就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国之大计的最高层次,这表明了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5月,***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时也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6]当前,虽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现状依然比较突出,在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这一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这给进一步改善民生状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其执政党地位的现实需要。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根本目标也深刻体现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努力为人民群众造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2.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邓小平民生思想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切身利益。邓小平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努力给人民群众创造最大的幸福。此外,邓小平也时刻要求党组织和其他的党员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真正了解人民的切实要求,积极采取有效的办法保护和争取人民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恰当地处理。而人民群众是民生问题的主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过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辩证的分析和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依靠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生问题真正得到改善和解决。
3.促进经济发展以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解决贫穷状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社会的物质基础才能夯实,才有能力去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大家共同富裕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大胆地解放生产力,并且努力地发展生产力。而邓小平这一理论又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可以说,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更多资源供给我们去发展和实现好的民生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而民生问题的解决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增添了活力。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不仅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具有复杂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民生问题都很难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状况和现实需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目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其中,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无疑成为了这一时期必须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社会保障来使整个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此外,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宗旨就是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认真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群众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民生问题始终关系着人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可以说,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实事,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績。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八以来更把民生问题放到了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正如***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7]因此,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为指导,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135,11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
[6]***: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3-05/17/c_115803528.htm,新华网.
[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01/c1001-25769879.html,人民网.
作者简介:宋玉霞(1988-),女,汉族,山东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