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型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21

唐志文 戴茹 王霄

【摘要】作为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师党建工作迈入新常态步伐,基于高校教师党建工作面临的“三新”,即“新群体”、“新媒体”和“新使命”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供给侧、传播侧、参与侧三个维度系统性建构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型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型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师党建工作迈入新起点、新阶段、新常态,不仅给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给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高校基层党建提出了新挑战。

一、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特征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三新”:

首先,“新群体”。所谓新群体是指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群体的社会人口结构呈现出新特征,具体而言,伴随着我国人口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速,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人群社会结构特征呈现出年轻化,很多90后、95后大学生已成为党建工作的主要对象和服务人群;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尤其当多种思潮开放的高效学术环境下,独立人格尚未完成形成的90后、95后大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加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群体”就成为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特征的首要表现。

其次,“新媒体”。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滥觞,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传播渠道和工作路径将面临自媒体传播日常化、世俗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比如,传统单向度的灌输式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已无法适应以意见领袖为特征的自媒体传播路径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再比如,传统单纯意识形态导向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在以微信群、QQ群、微博等为载体之知识获取路径的今天也同样面临传播失效或传播效果不理想的困境。因此,“新媒体”特征是“新群体”特征时代下的必要产物。

最后,“新使命”。所谓“新使命”是指当前高校教师党建的工作内容在新常态下新型政治生态环境中实现的当代转型。突破传统单向度意识形态灌输式基层党建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中国梦”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语境中,科学研判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通过创新性解读和探索性建构奠定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改革的新语境,为构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境和政治生态环境的新型高校教师党建的工作机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新使命”就不仅仅是新常态下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党建改革和创新的必然使命、本质意涵,也是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群体”和“新媒体”的内在要求、实践抓手。

二、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型路径构建

基于高校教师党建工作面临的“三新”,即“新群体”、“新媒体”和“新使命”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供给侧、传播侧、参与侧三个维度系统性建构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型路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首先,从供给侧入手,抓好顶层设计,形成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型路径的制度化和体制化保障。

其次,从传播侧着眼,优化传播路径,构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样态。信息技术发展冲击着传统基层党建模式,如何运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实现高效传播就成为构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新路径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到了各种各样信息的影响,如果无条件地不加引导和规范则很有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表现为思维灵活、可塑性强等特征,通过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优化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实践形式,不仅能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实现育人为本的宗旨;另一方面,开展网络党建并通过对传统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以及载体的拓展从而使得教师党建工作多彩丰富,为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增加新的动力。

最后,从参与侧改革,强化参与意识,构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型参与路径。从参与侧改革强化参与意识不仅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是构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新型参与路径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理念,在参与中实现主体意识培养和主人翁身份建构,并通过参与实现“寓学于生活,寓学于参与”;另一方面,建构一套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系统参与路径和参与机制,在强化主体参与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参与路径的优化和参与机制的常态化,营造一种“我参与、我学习、我成长”的积极氛围和学习热情,为构建一种参与型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洲洋.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基层党建工作[J].政策,2016(1)

[2]杨雅琼、杨新华等.新形势下理工科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6(1)

[3]任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探讨[J].教育观察,2016(3)

作者简介:唐志文(1986-),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戴茹(1965-),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黨委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汉语言文学;

王霄(1982-),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