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背后》的译后感论翻译风格

时间:2024-05-21

庄元

【摘要】:文章从详述相关翻译著作的译后感入手,讨论了文学翻译的风格界定,分析了翻译著作的风格对译者风格的影响,译者在理解和保护原著风格的心路历程和尺度把握,并结合影响尺度把握的几个因素,译者自身素质与把握能力之间的依存度,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译后感;翻译风格;文学翻译

杜拉斯用诗歌般的语言写就的《情人》,充满了法语不羁的浪漫。马尔克斯用夸张的手法写就的《百年孤独》,充满了西班牙语的神秘色彩。德富芦花用清新的笔调写就的《不如归》,展现了日语唯美的和式美学。这些美丽的句子,微妙的情感,给世人以美的感受,足不出户尽享异国情调。而对于译者来说,到底要怎样的斟词酌句,才能把这些美妙一字不差的传达给你。

笔者翻译的The Silence of Virginia Woolf,作者Hisham Mater是一位利比亚作家,曾在2006年获得布克奖,作品散见于《卫报》、《泰晤士报》。原文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的意大利语版前言,本文是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重要材料,围绕“沉默”一词表现伍尔夫的创作是书写人的历史,而不是政治家的历史,激发了读者了解伍爾夫的兴趣。作者从伍尔夫那幅广为人知的肖像画入手,分析了伍尔夫的个人性格为她的创作带来的影响,再按时间顺序解析了伍尔夫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世界大战为她的创作带来的变化,探寻了伍尔夫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的形成轨迹。通过前期大量阅读人物背景资料,以及人物作品的书评,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理论查找和运用,在完成译文的基础上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

翻译风格,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翻译。《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先生等编)则将其表述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其中强调了“准确”和“完整”。 那什么是文学翻译,如果仅仅是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也未免太过潦草,体现不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对文学翻译概念的理解,影响了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准则,因此十分重要。作者不揣冒昧,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拟对“文学翻译”作一个粗浅的定义:文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展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完整地、准确地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 所以,除了要表达“思想内容”外,还必须展现“风格特色”,因为“风格”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创作者的灵魂展现。

该原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其一,文章通过隐含的时间顺序在梳理伍尔夫作品的同时也对该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补充说明,各段之间过渡自然不突兀。其二,作者在梳理伍尔夫作品时,大量引用原著融入本文。其三,有大量抽象描写的内容,全文大部分都在阐述诸如创作理念之类的抽象概念,深层含义。其四,开篇场景性、动作性描写居多,画面感强烈,氛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

本文的语言特点风格突出。大量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有效的塑造了伍尔夫独特的形象;同位语的频繁使用,起到补充说明,对应前文的作用;词汇运用灵活,例如将形容人的词语来修饰一个抽象名词,虽然为翻译添加了难度,但就表达效果上来讲无疑增添了一种新奇感。

所以本文的翻译重点是句子分散、含蓄用词和多义词。句子分散的处理方法是要根据不同情况酌情处理,按照源语的发展思路在译文中复制其构建方式,保留其行文风格;或理解句意进行逻辑重组,增强其连贯性。含蓄用词的处理方法是要综合上下文揣摩作者意图,总体把握其情感倾向,忠实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多义词的处理方法是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发挥判断力,做到文从字顺。

由于该文属于文学评论类信息型文本,包括了伍尔夫的生平、创作、历史影响以及作者的个人观点等,基本为抽象性描述,长短句交杂、引用、同位语等频繁出现,特别是该文独特的行文方式、用词风格以及文化背景都构成了翻译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在翻译功能对能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分别使用了合译法,长句拆分和多义词处理的翻译方法。同时,还查找了相关背景资料,丰富了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了解,尽可能翻译出原文的行文风格,根据上下文来定义不同词汇的准确含义。其中较多长句的处理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细致斟酌的。

在翻译此文的过程中,笔者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在理解原文意思方面都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谈译出翻译风格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因此,如若想要完整传递原文意思和风格,译者应该在对自己的一些素质培养。

首先是要博学。我们都知道翻译是把一些情感思想从一种文化过度到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如果译者不充分了解两种文化,则不会找到这两种文化中得对应关系,就无法将准确的意思传达给讀者。就像把中国的龙译作“dragon”就是非常不合适的,在中国,龙是作为吉祥物的存在 ,他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明,而在西方,dragon则是邪恶的象征,是怪兽,是威胁人类的恶灵。所以,不了解文化背景,仅凭字面意思翻译,会发生巨大的偏差。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用最精炼的言语界定了最严苛的标准,信是翻译之本,如无法做到“信“,翻译变成了再创作。就像翻译家施小炜所说“这些作品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能将他们据为己有。”是的,翻译更像是一个为人做嫁衣的过程,译者应该量体裁衣,挑选最合适的布料,搭配最合适的颜色,将它变成披着另一种文化外衣的新娘子,而内核不变。博学就像增加布料的储藏量,如此才能缝制出合适的嫁衣。

其二是精译。如果说博学是为嫁衣挑选布料,那么精译则是细心缝制的过程。有人说翻译即背叛,翻译永远无法忠于原文。这是必然的,毕竟文化与文化间的鸿沟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逾越的, 但如何缩小这个鸿沟可以体现一个译者的素养。业余译者何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译有多本法政畅销书,在翻译过程中,即使很通俗的作品也必须反复比对,推敲,查证,他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与语词鏖战”,却也十分享受个中乐趣。这便是一个译者的素养。

博学精译是译者的责任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读者,笔者深深的敬佩那群精耕细作的译者,是他们的默默耕耘,才让人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元。作为一名译者,接触的文本越多,越感觉有很多的路要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也需要一砖一瓦地将原文重建。

参考文献:

[1]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