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在《论语》里的语法作用

时间:2024-05-21

【摘要】:无论一个词如何演变,只要演变后的它还是以一个实词的身份存在,那么它一定在它的所在的短语或句子里充当语法成分。本文主要通过查阅《论语》上下两册,找出“师”所出现的全部句子,发现“师”演变到春秋时代还是一个实词,仍然充当句法成分。

【关键词】: 师;语法;语法作用

《论语》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许多语言研究者都对《论语》颇感兴趣。本文是在笔者开辟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语言研究道路的基础上自撰而成,通过翻阅《论语》上下两册,统计“师”所出现的语言单位并加以语法研究。

一、语法简谈

(一)语法

只要一个词是实词,那么它必定在它所在的语言环境里充当某些语法成分。朱德熙先生认为“我们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不能只研究符号的组成材料,必须进一步研究符号本身。语法系统的基本符号是语素。”[1]我们知道,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规则,是一些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规则,例如词、短语、句子。黄廖版认为“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一个指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2]笔者认为,语法即在语素基础上客观存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单位的组成规则。

(二)语法作用

语法作用主要通过句法成分来体现的,主要表现在:(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例如“我去买饭”,“我”有实在的意义,充当主语;(2)实词和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例如:“吃”和“饭”组合为“吃饭”;(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例如“把”(不单独作句法成分),“把小弟弟叫来”。

二、“师”在《论语》里的句法单位

(一) "师" 的语义

笔者查阅了《论语》上下两册,统计了“师”出现的所有句法单位,全书492章,共20篇,“师”出现的语法单位有11个。现罗列如下: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

“温,寻也。寻译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可以为人师矣”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即“可以作别人的老师了。”古代单音节词占优势,在这里,“師”演变为了现代词的“老师”,依据现代汉语的分析,“老师”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2)"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4]

这里的太师是乐官名。“师”指在某个领域有其他人没有的能力的人,太师即通晓乐理者。

(3)"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5]

"郑曰:师挚,鲁太师之名"“周禮太師職:大祭祀,師瞽登歌。禮燕及大射皆太師升歌,摯爲太師,是以師摰之始也。”“师挚”是鲁国的太师,这里的“师”用在人名里。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这里的“师”是单音节词,意味现代白话文的“老师”或“师父”。

(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7]这里的“师”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即颛孙师。但是这里的“师”并不像上文出现的“师”,在这儿有点简称用语的味道,由此笔者认为“师”在春秋时期也用于对人名的简称。

(6)"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8]

"柴",弟子高柴,"愚",愚直之意。"鲁""钝也"。"师""颛孙师","辟""偏激"。"喭""鲁莽"。在这里,"师"也是对颛孙师的简称用语。

(7)"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9]"加之以师旅","以"是凭借的意思,"师旅"指军队。

(8)"子曰:當仁,不讓於師。"[10]

"孔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師,言行仁急。"这里的"师"指德行学问高的老师。

(9)"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孑曰:席也。"[11]

"孔曰:師,樂人,盲者,名冕。"可见这里的"师"表姓氏。

(10)"太師摯適齊。"[12]"太师挚":可能就是《泰伯篇第八》第十五章中所说的“师挚”,是乐官之长,可见“师”也用于表示职位。

(11)"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3]

"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楊。"焉不学,就是何所不学之意,凡能记得一部分文武之道的人,孔子都从他学,所以没有常师。常师是固定的一位老师。在这里"师"也是老师的意思。

(二)"师"的语义集合

通过上文对《论语》里"师"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师"在春秋时代里有着多种意义,即意义的多样化。"师"可以用作“老师”、“表职位的太师”、“表示人名”、“表示人名的简称”、“军队”、“表示姓氏”。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时代(春秋时期)的"师"的语义和现代汉语里"师"的语义基本没有差别,除了单音节词演变为双音节词外,语义没有显著的演变。例如现代汉语里的“老师”、“集团军第九师”,某些以"師"为姓氏的。只是在职位方面有显著的变化,其变化也只是体现在字体形式上,语义根本没有变化,例如《论语》里面的"乐师",演变到现代为"音乐家"或"音乐人"了,其本质没变,都是指精通音乐乐理或音乐器具的人。到现代还发展了一些新词,例如"大师",这和古代的"大师"大相径庭,现代用语一般指精通某个领域的人才,掌握有专门的技能和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3][4][5][6]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中华书局.1982.54、130、305、372

[7][8][9][10][11][12][13]刘宝楠.论语正义(下)[M].中华书局.1982.454、457、466、640、642、730、750

作者简介:廖康明(1995—),男,籍贯:四川资中,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